[发明专利]一种微粒载体的浸渍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87775.1 | 申请日: | 2013-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49557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02 |
发明(设计)人: | 龙军;田辉平;林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J37/02 | 分类号: | B01J37/02;B01J20/32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刘国平;顾映芬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浸渍 微粒载体 浸渍液 吸附剂成品 充分接触 磨损性能 载体粒度 载体微粒 液滴 制备 保证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粒载体的浸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浸渍液液滴与微粒载体接触,其中,接触的时间少于5秒;(2)对浸渍后的微粒载体进行干燥。本发明通过在干燥前将浸渍液与载体微粒的短时间(小于5秒)充分接触,可以保证浸渍过程中活性组分均匀分布的问题,也保证了浸渍后的载体粒度分布和强度,使得制备后的吸附剂成品在反应过程中具有良好的磨损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浸渍方法,具体地,涉及一种微粒载体的浸渍方法。
背景技术
在许多催化剂制备过程中,浸渍是项十分重要的工艺步骤。具有多孔结构的载体在含有活性组分的溶液中浸渍时,溶液在毛细管力的作用下,由载体表面吸入到载体细孔中,作为溶质的活性组分随溶液向内渗透、扩散,进而被载体表面的活性点吸附,或沉积或离子交换,甚至发生反应,最后使活性组分负载在载体上。
常规的浸渍方法主要有过饱和浸渍、饱和浸渍。过饱和浸渍包括间歇式浸渍和连续浸渍,其中连续浸渍装置包括吊篮浸渍、网带浸渍和滚筒浸渍等,但这几种浸渍技术,制备出的催化剂往往强度不高,活性组分分布不均匀,且容易剥落。饱和浸渍法原理是根据载体量和吸水率控制好浸渍液体积,使液固相充分混合,在一定的液固比下使载体完全被浸渍液润湿又保证催化剂中活性组分的含量,使浸渍液全部负载在载体上。工业中常用的饱和浸渍操作设备有转鼓机、混料机、滚球机等,这些设备不能使浸渍工艺连续化。
CN201200962Y公开了一种用于制备层状复合物的连续喷涂装置,该装置包括浆料喷射装置、空气喷射装置和滚筒,其中浆料喷射装置和空气喷射装置采用脉冲方式工作,从而实现连续喷涂干燥。但是该方法更适用于较大颗粒的浸渍,且使用滚筒,微粒载体耐磨性损失较大。
CN102806109A公开了一种催化剂连续浸渍设备和方法。其中,如图1所示,浸渍设备包括载体连续给料系统101、浸渍液输送系统102、浸渍室103、输送部件104、干燥器8和动力系统,所述载体连续给料系统101和浸渍液输送系统102开口于浸渍室103,浸渍室103底部开口于输送部件104的初始端,输送部件104位于浸渍室103与干燥器8之间,输送部件104末端出口与干燥器8连通,所述动力系统为输送部件104提供动力。使用该设备时,浸渍液连续稳定的加入浸渍室并雾化成小液滴,浸渍液液滴与同样均匀加入的催化剂载体在浸渍室中充分接触完成浸渍,浸渍后的载体通过输送部件连续输送到干燥器中干燥。此设备和方法实现了连续浸渍,但是制得的催化剂的磨损强度还有待提高。
CN102019208A公开了一种微粒载体的连续浸渍方法及其设备。其中,如图2所示,浸渍设备包括载体给料机201、空气管线227、浸渍液管线226、雾化器202、浸渍混料器203和闪蒸干燥器204。该方法包括:浸渍液通过空气雾化成液滴并喷射入雾化器内,利用负压使载体微粒引入雾化器内,浸渍液液滴与载体微粒在雾化器中混合后,其混合物进入浸渍混料器中进行充分接触,再进入闪蒸干燥器中进行干燥。此设备和方法也实现了连续浸渍,但是制得的催化剂的磨损强度还有待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浸渍设备,该设备能够对催化剂载体进行连续浸渍,并且提高制得的催化剂的磨损强度。
本发明的发明人对现有的浸渍设备和方法进行了研究,发现现有技术制得的催化剂的磨损强度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在于催化剂干燥之前浸渍的时间较长,对于保持催化剂的磨损强度不利。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微粒载体的浸渍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浸渍液液滴与微粒载体接触,其中,接触的时间少于5秒;
(2)对浸渍后的微粒载体进行干燥。
优选地,微粒载体的平均粒径为10-200微米,浸渍液液滴的平均粒径小于微粒载体的平均粒径,浸渍液体积流量与载体的质量比为0.2-1cm3/g。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8777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模激光斑点成像
- 下一篇:比伐芦定中间体的固相合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