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城乡污染水体污染源生态拦截技术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87701.8 | 申请日: | 2013-10-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6370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26 |
发明(设计)人: | 谢尚侃;汤江武;庄旭超;叶诺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绿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C02F3/34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0012 浙江省杭州市西***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城乡 污染 水体 污染源 生态 拦截 技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环境生态修复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城乡污染水体污染源生态拦截技术。
背景技术
城乡开放性水体本身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只要控制好外源污染,污染水体的治理将更有效彻底。但是由于目前城乡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无法有效阻止各种工业污水、农业污水、生活污水直接或间接排入河道扩散污染河网水体。因此,在污染源没有得到有效地控制的情况下,对开放性的污染河道水体进行治理修复不仅严重影响治理效果,而且水质状况经常性地出现反复;对于河网众多的城区,在无法做到互相连通的各河道生态修复的同时性、一致性的情况下,因上下游、支流水体交换,难以凸显某一区段水域阶段性的治理效果,甚至因受未治理河道水体污染的影响,大大增加了修复治理段水域的难度和成本。因此,亟需一种有效的拦截隔离污染源入境或分段修复技术方法来解决这一难题。
污染源的拦截常用闸门水坝,不仅成本较高,不利于防汛抗旱,而且将原本的“活水”变为“死水”,极易破坏生态平衡,不仅工程量大、费用高更难以达到生态修复的效果,更重要的是,河流、船只已是江南水乡百姓生活中的一部分,更是水乡的特色,因此大部分河道并不适宜设立闸门或堤坝。另外,以种植水生植物作为拦截污染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吸收降解了部分污染,但对于较深的河道水体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已广泛应用了各种生态沟渠拦截技术,更有人在河面上设置人工浮岛以拦截农业面源污染(公开号:CN 102874929A),但此类技术仅局限在农业面源氮磷污染的拦截上,未有效转移到开放性河道上污染水体生态修复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城乡污染水体污染源生态拦截技术,以解决开放性的污染水体外源污染的拦截问题及污染水体的生态修复问题,提升水质,改善水体生态环境,同时达到优化景观的效果。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城乡污染水体污染源生态拦截技术,包括以下措施:
(1)在河道污染源入口段沿河道长度方向设置两道污染源生态拦截墙,两道污染源生态拦截墙间隔距离100-200米,两道污染源生态拦截墙之间形成拦截区;
(2)在拦截区内的河道两侧,每隔5-10米交替设置生态浮岛,生态浮岛占拦截区面积的5%-20%;
(3)向拦截区内投放复合酶和复合微生物来净化水体,复合酶的投加量为0.01-0.05g/m3,复合微生物的投加量为5-8g/m3;
(4)向拦截区内投放水生动物来净化水体,水生动物投放量为每1000 m3水体中,投放15-25kg。
作为优选,所述污染源生态拦截墙的宽度与河道宽度相配,污染源生态拦截墙沿河道长度方向的长度在2-10米。
作为优选,所述污染源生态拦截墙包括生态浮岛、生态基和立体人工水草,生态浮岛分别设置在河道两侧,生态基设置于生态浮岛之间的河道底部,所述生态基由间隔设置的多排生态基单体组成,生态基单体竖直设置,每个生态基单体底部卷绕形成套筒,套筒内装填重物,立体人工水草设于相邻的两排生态基单体之间,立体人工水草的下端设有套筒,套筒内装填重物。
作为优选,立体人工水草单体为圆柱体,直径为5-10cm,高度0.5-4米;生态基单体高1-3m,宽1-2m,厚2-4mm。
作为优选,所述生态浮岛上种植水生植物,水生植物品种为美人蕉、旱伞草、路易斯安那鸢尾、花叶芦竹、梭鱼草、圆币草和聚草中的一种或几种,水生植物的种植密度为27-45株/m2。
作为优选,所述生态浮岛由若干浮盘单元构成,浮盘单元包括浮盘、种植篮和连接扣,生态浮岛中配置有组合填料,组合填料采用组合式多孔环填料,组合填料固定在浮盘单元上并置于水生植物下方。
作为优选,所述复合酶由30-55%的蛋白酶、20-30%的淀粉酶、15-20%的脲酶和10-20%的纤维素酶构成。
作为优选,所述复合微生物由35-45%的沼泽红假单胞菌、20-30%的枯草芽孢杆菌、10-20%的蜡状芽孢杆菌和15-25%干酪乳杆菌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绿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绿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8770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