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内板以及车辆气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87580.7 | 申请日: | 2013-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70739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1-11 |
发明(设计)人: | 高桥谦治;户谷千春;永田武司;藤田淳一;户田稔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R21/205 | 分类号: | B60R21/205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昊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112 | 代理人: | 宋丹氢,张天舒 |
地址: | 暂无信息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以及 气囊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内板以及车辆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常规地,机动车为前乘员座配备有气囊装置。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0-71926披露了一种气囊装置,其包括仪表板和位于仪表板背面的气囊模组。该气囊模组包括:充气器,其产生膨胀气体;以及气囊,由充气器所供给的膨胀气体使气囊膨胀展开。仪表板具有基材以及粘接于基材表面的覆皮。在基材的背面形成裂开槽。由气囊的膨胀压力使基材裂开时,裂开槽作为裂开的起始点。
在有些情况下,在与基材的裂开槽相对应的位置处,在覆皮的背面也形成裂开槽。在使基材裂开时,具有这种覆皮的仪表板允许覆皮沿覆皮裂开槽以期望方式破裂。覆皮的裂开槽通过例如激光加工形成。
在这种仪表板和气囊装置的情况下,需要进行加工处理以在覆皮上形成裂开槽。将覆皮粘接于基材的表面时,需要调整覆皮以及基材的位置,使得基材的整个裂开槽与覆皮的整个裂开槽互相对准。这使仪表板的制造过程复杂。
在这一方面,可以将覆皮制成为更薄以降低强度,因而,覆皮能容易地裂开而无需设置裂开槽。然而,在这种情况下,覆皮强度不够会劣化仪表板的耐用性以及触感。
发明内容
据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内板以及一种车辆气囊装置,在保证覆皮强度的同时,允许由气囊的膨胀压力使覆皮沿基材裂开槽容易地破裂。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内板,其构造成由气囊的膨胀压力使其裂开。该板包括基材以及粘接于基材表面的覆皮。基材具有背面。在基材的背面形成裂开槽。由气囊的膨胀压力使基材裂开时,裂开槽作为裂开的起始点。覆皮由面料形成,该面料中,沿其表面方向的抗张强度是各向异性的。裂开槽包括第一槽部,裂开槽裂开时,第一槽部首先裂开。覆皮粘接于基材,使得覆皮抗张强度最小的方向与垂直于第一槽部延伸方向的方向相符。
采用这种结构,覆皮的抗张强度设定为,使其沿垂直于第一槽部(其设计为在裂开槽中首先裂开)延伸方向的线最小。这允许覆皮的对应部分容易因气囊的膨胀压力而破裂。在不同于第一槽部(其设计为在裂开槽中首先裂开)延伸方向之垂直方向的其他方向,覆皮的抗张强度相对较高,因而,使覆皮的强度维持于期望水平。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仪表板的剖视图,图示前乘员座气囊装置的构成部分的剖视结构;
图2是图示图1中区域X的放大剖视图;
图3是示出沿基布层面料平面的线中抗张强度各向异性的图;
图4是示出第一实施例中仪表板的裂开槽与基布层抗张强度之间关系的平面图;
图5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仪表板的剖视图,示出与图2对应的部分;
图6是示出沿背衬层的面料平面的线中抗张强度各向异性的图;
图7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仪表板的剖视图,示出与图2对应的部分;
图8是示出仪表板的移置与负荷之间关系的曲线;
图9是根据第四实施例的仪表板的剖视图,示出与图2对应的部分;
图10是示出沿垫层面料平面的线中抗张强度各向异性的图;
图11是示出变化例中仪表板的裂开槽与基布层抗张强度之间关系的平面图;以及
图12是根据另一变化例的仪表板的放大剖视图,示出与图2对应的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参照图1至图4,说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车辆内板以及车辆气囊装置。
如图1和图2中所示,机动车的仪表板10于横向(其垂直于图面)延伸,并且包括:芯部,其为基材30;以及覆皮20,其粘接于基材30的表面。基材30由热塑性烯烃(缩写为TPO)通过注射成型制成。
覆皮20具有三层结构,其具有垫层23、基布层22、以及覆皮层21。垫层23由例如聚氨酯泡沫制成。基布层22由例如塑料纤维(例如聚酯)的针织物制成,并且粘接于垫层23的表面。覆皮层21由例如聚氨酯制成,并且粘接于基布层22的表面。背衬(未示出)与基材30粘接于,该背衬粘接于垫层23的背面。
如图3中所示,基布层22的面料22A具有沿表面方向各向异性的抗张强度。也就是,面料22A的抗张强度设定为在沿面料22A表面的特定方向R1最小,并且设定为在垂直于方向R1的另一方向R2最大。
覆皮层21的沿其表面方向的抗张强度没有各向异性。所以,整个覆皮20的抗张强度在方向R1最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合成株式会社,未经丰田合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8758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