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太阳能的农业温室补光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310486999.0 | 申请日: | 2013-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3521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9 |
发明(设计)人: | 柏受军;李杨宇;王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G9/20 | 分类号: | A01G9/20;A01G9/2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410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太阳能 农业 温室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农业补光装置,具体涉及到一种基于太阳能的农业温室补光系统。
背景技术
光合作用是植物赖以生存的生命活动,植物通过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碳水化合物。光照与作物的生长有密切的关系,最大限度的捕捉光能,充分发挥植物光合作用的潜力,将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效益。近年来由于市场需求的推动,普遍采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花卉、瓜果、蔬菜等,由于冬春两季日照时间短,作物生长缓慢,产量低,因此急需进行补光。采用电光源补光是温室设施现代栽培的最新发展方向,以物理方法和工程技术营造植物所需的适宜生长环境条件,可减少化学药品的使用,促进温室栽培植物的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品质和安全性。
现有的补光措施通常采用垂直补光方式,在温室上方安装补光灯,通过控制补光灯光照的时间对植物进行补光。以该方法补光,光照自上而下,光照不均匀,角落的植物则无法得到足够的光照。另外,对植物实施定点持续补光,并不是最高效的补光手段。现有研究表明,对植物采用可变补光,可促进植物生长,花芽分化,并提高了光合作用效率。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太阳能的农业温室补光系统,该系统能够提供均匀的光照,而且能够自动调节光照。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该系统包括远程控制中心、控制中心、太阳能光伏模块、LED补光模块和供电模块,太阳能光伏模块、LED补光模块和控制中心双向连接,供电模块连接控制中心、太阳能光伏模块和LED补光模块,控制中心通过无线传输连接远程控制中心。
所述的LED补光模块包括调光控制器、LED补光灯、光学透镜、散热器、温度传感器、红蓝光照度传感器、通信单元, LED补光灯、温度传感器、红蓝光照度传感器、通信单元连接到调光控制器上,LED补光灯和光学透镜、散热器连接。
所述的LED补光灯还包括红基色LED补光灯和蓝基色LED补光灯。
所述的太阳能光伏模块包括太阳能光伏板、光伏控制器、充放电电路、采样电路、工作状态显示单元、直流负载、能量存储单元和PWM输出端口,光伏控制器和充放电电路、采样电路、工作状态显示单元、能量存储单元、直流负载连接,充放电路连接于太阳能光伏板、能量储存单元、直流负载、PWM输出端口相连,采样电路连接于太阳能光伏板和能量储存单元。
所述的光伏控制器包括微处理器、红外感应系统、检测电路、驱动电路、显示装置、保护电路和电力场效应管;所述的太阳能光伏板、能量存储单元和LED补光灯通过检测电路与微处理器相连,其中太阳能光伏板经电力场效应管与能量存储单元相连,能量存储单元经红外感应系统与LED补光灯相连;所述的保护电路和指示电路与微处理器相连,所述的电力场效应管通过驱动电路与微处理器相连。
所述的红外感应系统包括继电器开关控制电路、放大电路、延时电路和红外传感电路,红外传感电路与放大电路相连,放大电路与继电器开关控制电路相连,继电器开关控制电路与延时电路相连。
所述的电力场效应管是指MOSFET。
所述的控制中心包括通信单元、微处理单元、报警单元,通信单元连接微处理单元,微处理单元连接报警单元。
本发明有如下积极效果:
1、 本发明使用了LED补光模块,通过LED补光灯、光学透镜、散热器的综合智能使用,可以使关照更加均匀,光能利用率提高的同时生长速度也提高了,而且能够自动调节光照。
2、 本发明使用了光伏控制器,自动合理安排使用能量,各种电路地结合使用保证了系统地智能化,自动控制开关,自动发送信息给远程控制中心,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
3、 本发明使用了能量存储单元,可以存储多余的太阳能,最大程度地节约利用了能源。
附图说明
图1 是本发明的系统的结构框图;
图2 是本发明的LED补光模块的结构框图;
图3 是本发明的太阳能光伏模块;
图4 是本发明的光伏控制器的结构框图;
图5 是本发明的LED补光模块的工作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工程大学,未经安徽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8699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