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效耐蚀防锈粉末涂料无效
| 申请号: | 201310486192.7 | 申请日: | 2013-10-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596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29 | 
| 发明(设计)人: | 戴留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戴留庆 | 
| 主分类号: | C09D163/00 | 分类号: | C09D163/00;C09D7/12;C09D5/03;C09D5/10 | 
| 代理公司: | 无 | 代理人: | 无 | 
| 地址: | 213200 江苏省常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效 防锈 粉末涂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工的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高效耐蚀防锈粉末涂料。
背景技术
耐蚀防锈粉末涂料是粉末涂料发展趋向之一,开始阶段防腐粉末涂料主要通过基料树脂、使用防锈颜填料来提高粉末涂料的防腐蚀能力,更高防腐要求时则采取厚涂、多涂层或复合涂层的施工方法,来实现涂层的防腐目的,常用防锈颜料主要是红丹、锌粉以及三聚磷酸铝。随着社会环保意识的加强,如含有红丹成分的油漆,虽然防锈质量上效果是比较好的,但由于铅含量高,在施工和铲除旧的红丹漆及焊接时易产生毒雾,对环境造成一定破坏,也对施工人员伤害极大,且难以治愈。因此,许多国家都已经通过立法禁止使用含有红丹、铅粉等为防锈颜料组分的涂料生产和使用。因此,提供一种对环境污染较小,对节能减排、低碳环保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成为了业界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低碳环保,性价比高的耐蚀防锈粉末涂料。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效耐蚀防锈粉末涂料,由下述重量百分比的原料采用现有粉末涂料生产工艺制备:超微细锌粉1-10%,纳米氢化钛粉10-25%;环氧树脂12-18%,成膜树脂7-10%,十二烷基苯磺酸钠0.4-0.9%,填料1-20%,分散剂0.5-3%、消泡剂2-4%。
进一步地说,所述超微细锌粉的规格是800-1200目。
进一步地说,所述的成膜树脂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环氧大豆油14-16份,松香2-4份,二甲基硅油1-2份,尿素6-8份,锌粉3-4份,液化石蜡8-12份,3-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1-2份,二甲苯7-10份,乙酰柠檬酸三(2-乙基已)酯7-9份,聚乙烯醇3-5份。
本发明的优点是能够有效减少对环境、人体的影响,低碳环保,性价比高,耐蚀防腐效果好。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结合以下实施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一种高效耐蚀防锈粉末涂料,由下述重量百分比的原料采用现有粉末涂料生产工艺制备:超微细锌粉1%,纳米氢化钛粉10%;环氧树脂12%,成膜树脂7%,十二烷基苯磺酸钠0.4%,填料1%,分散剂0.5%、消泡剂2%。所述超微细锌粉的规格是800目。所述的成膜树脂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环氧大豆油14份,松香2份,二甲基硅油1份,尿素6份,锌粉3份,液化石蜡8份,3-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1份,二甲苯7份,乙酰柠檬酸三(2-乙基已)酯7份,聚乙烯醇3份。
实施例2,一种高效耐蚀防锈粉末涂料,由下述重量百分比的原料采用现有粉末涂料生产工艺制备:超微细锌粉5.5%,纳米氢化钛粉17.5%;环氧树脂15%,成膜树脂8.5%,十二烷基苯磺酸钠0.65%,填料11%,分散剂1.55%、消泡剂3.5%。所述超微细锌粉的规格是1000目。所述的成膜树脂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环氧大豆油15份,松香3份,二甲基硅油1.5份,尿素7份,锌粉3.5份,液化石蜡10份,3-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1.5份,二甲苯8.5份,乙酰柠檬酸三(2-乙基已)酯8份,聚乙烯醇4份。
实施例3,一种高效耐蚀防锈粉末涂料,由下述重量百分比的原料采用现有粉末涂料生产工艺制备:超微细锌粉10%,纳米氢化钛粉25%;环氧树脂18%,成膜树脂10%,十二烷基苯磺酸钠0.9%,填料20%,分散剂3%、消泡剂4%。所述超微细锌粉的规格是1200目。所述的成膜树脂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环氧大豆油16份,松香4份,二甲基硅油2份,尿素8份,锌粉4份,液化石蜡12份,3-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2份,二甲苯10份,乙酰柠檬酸三(2-乙基已)酯9份,聚乙烯醇5份。
应理解,该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戴留庆;,未经戴留庆;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8619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