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纳米碳电极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84484.7 | 申请日: | 2013-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460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23 |
发明(设计)人: | 高虹;李力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特力达纳米碳素科技有限公司;李力 |
主分类号: | H01M4/133 | 分类号: | H01M4/133;H01M4/1393;B82Y30/00;B82Y40/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谷庆红 |
地址: | 550023 贵州省贵阳市高***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纳米 电极 制备 方法 | ||
1.一种纳米碳电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聚:
1)将体积比为1:1:1的液态高分子量碳氢前驱物C20H40、C20H42和C22H44在500~1000℃气化以形成前驱物气体;
2)按以下组分和质量百分比含量称量原料:催化剂5%~10%、锂盐5%~10%、铁盐50%~55%和磷酸盐30~40%;所述的催化剂为金属Ni、Y、Zr和MgO的超细粉体,尺寸为500~5000nm,其重量百分比分别为催化剂总重量的85%、5%、5%和10%;所述的锂盐为碳酸锂、氢氧化锂、硝酸锂和磷酸锂的组合,其重量百分比分别为锂盐总重量的45%、25%、25%和5%;所述的铁盐为草酸亚铁和磷酸铁,其重量百分比分别为铁盐总重量的70%和30%;所述的磷酸盐为磷酸二氢铵和磷酸铵,其重量百分比分别为磷酸盐总重量的50%和50%;将上述原料加入分散剂后在球磨机中以500~800r/m的转速球磨10~15h,制得前体,加入分散剂的重量为上述原料重量的1%~5%;
3)将步骤2)所得的前体放入60~70℃的真空烘箱中干燥10~30小时后放入气氛保护管式真空炉中,并置于导电基材上,然后通入氮气或氩气,氮气或氩气流量为500~600sccm,以20~25℃/分钟的速度升温至150~200℃,再通入流量为350~650sccm的步骤1)中的前驱物气体,保持压力在1.5~2.0Mpa;同时关掉氮气或氩气,在600~1000℃温度下恒温90~120min形成纳米碳管所连接的富勒烯葱状物三维结构材料,其长度和直径为10~20nm,比表面积为100-500m2.g-1;
4)将步骤3)中获得的产物分散于有机溶剂乙醇中,采用瞬态干燥方法制得分散粉体,并用酚醛树脂-P123高分子共聚物-原硅酸乙酯的溶胶等体积浸渍该分散粉体并经充分缩合,酚醛树脂重量含量为溶胶总重量的40~50%,P123高分子共聚物重量含量为溶胶总重量的20~30%,原硅酸乙酯重量含量为溶胶总重量的30~35%;酚醛树脂的热聚在100~105℃下进行20小时;然后对上述处理的产物恢复氮气或氩气流量,以20~25℃/分钟的速度将温度调整到600~800℃,恒温10~20h,保持压力为常压,然后将所得产物在氮气或氩气气氛保护下自然冷却到室温;
5)使用薄膜金属沉积工艺在步骤4)所得产物上沉积薄金属层,其中该薄金属层与该导电基材的表面有良好电接触;
6)在该薄金属层上沉积电解质,其中该电解质由锂磷氮氧化物(LiPON)、锂氧磷(LiOP)、锂磷(LiP)、锂聚合物电解质、双草酸硼酸锂(LiBOB)、六氟磷酸锂(LiPF6)结合碳酸乙烯酯(C3H4O3)、碳酸二甲酯(C3H6O3)或离子液体所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碳电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的分散剂为去离子水、无水乙醇或丙酮。
3.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纳米碳电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的纳米碳管是单壁纳米碳管或多壁纳米碳管。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纳米碳电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碳富勒烯洋葱状物包括C60、C70、C72、C84或C112分子和/或高深宽比链的球状碳富勒烯洋葱状物。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纳米碳电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可用氧化锡、氧化铜、氧化钒、氧化亚镍、氧化铬、氧化钨或其组合来代替步骤2)中的MgO,其重量百分比为催化剂总重量的10%。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纳米碳电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可用氦气、氖气、CO或CO2气体来代替步骤3)和4)中的氮气或氩气。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纳米碳电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的球磨机转速为600r/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特力达纳米碳素科技有限公司;李力,未经贵州特力达纳米碳素科技有限公司;李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84484.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