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强散射点的舰船特定点的位置获取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310483355.6 | 申请日: | 2013-10-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585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05 |
| 发明(设计)人: | 孙兵;李冰;王烨;王耿锞;邓德仙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S7/41 | 分类号: | G01S7/41 |
| 代理公司: | 北京永创新实专利事务所 11121 | 代理人: | 赵文颖 |
| 地址: | 10019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散射 舰船 定点 位置 获取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雷达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指一种基于强散射点的舰船特定点的位置获取方法。
背景技术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是一种全天候、全天时的高分辨率的微波遥感成像雷达,它具有探测数百千米外的目标、并形成清晰二维图像的能力。弹载SAR能为导弹巡航和末端的数字式景象匹配制导提供实时的SAR图像。在复杂战场环境下,SAR制导技术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抗干扰能力,可有效弥补激光制导和可见光制导受环境影响较大的不足。
强散射点是舰船SAR图像的典型特征之一。强散射点通常对应着舰船的某些特殊结构(如直角反射面、棱线、尖顶等)。现有的末制导方法,导引头根据强散射点的方位角及位置信息,直接引导导弹至舰船目标,但是舰船的跑道等弱散射部位更容易被有效攻击,如果直接对准强散射点进行攻击,会削弱打击效果。而如果把强散射点作为参考点,据此计算出某些特殊部位的位置,能够为导弹制导提供更加准确的控制信息,可提高打击精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针对导弹直接打击强散射点打击效果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强散射点的舰船特定点的位置获取方法。本发明把强散射点作为参考点,利用特定点与参考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获取出特定点在图像上的位置,为导弹制导提供更加准确的控制信息,从而提高了打击精度。
一种基于强散射点的舰船特定点的位置获取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步骤一:获取雷达图像、雷达视角和舰船几何参数,设定坐标系;
步骤二:根据雷达图像获取舰船的方位角;
步骤三:根据强散射点获取参考点的图像坐标和对应的实际坐标;
步骤四:根据投影关系获取特定点的图像坐标。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根据舰船目标的特殊性,利用舰岛的散射特性能够为方位角的计算提供更为有效的信息,使方位角计算更准确;
(2)根据强散射点计算出特定点的位置坐标,可为制导提供更加准确的控制信息,比直接以强散射点作为打击的参考信息效果更好。
(3)本发明方法适用于有强散射点的舰船雷达图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方法流程图;
图2为实施例中入射角60°,方位角45°时舰船的SAR成像结果;
图3为实施例中舰船缩比模型图;
图4为实施例中舰船的方位角提取图;
图5为实施例中参考点和特定点选取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中特定点的成像位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本发明是一种基于强散射点的舰船特定点的位置获取方法,流程如图1所示,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步骤一:获取雷达图像、雷达视角和舰船几何参数,设定坐标系;
获取舰船目标的SAR图像I,雷达视角θ,舰船几何参数包括舰岛顶部位置坐标A,特定点坐标B。
设定舰船坐标系E1和图像坐标系E2,具体为:
(1)舰船坐标系E1:
坐标原点:舰船质心;
xE1轴:过舰船质心,水平面内指向舰头的方向为x轴正方向;
yE1轴:过舰船质心,水平面内舰岛一侧指向无舰岛一侧为正方向;
zE1轴:过舰船质心,垂直水平面,舰船底部向上为正方向,与x轴、y轴满足右手螺旋准则。
(2)图像坐标系E2:
坐标原点:图像左下角像素;
xE2轴:平行于雷达飞行方向,与速度方向夹角小于90度为正向,即方位向;
yE2轴:平行于雷达中心波束视线方向,由雷达至目标方向为正向,即距离向;
zE2轴:与x轴、y轴满足右手螺旋准则。
步骤二:根据SAR图像I获取舰船的方位角
对SAR图像I进行二值化处理,获取值为1的点的坐标,使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出舰船中心线,根据中心线的斜率倾角获取出舰船的方位角,具体为:
(1)选取-40dB为临界值,对SAR图像I进行二值化处理,获取值为1的点的坐标矩阵M;
(2)使用最小二乘法对矩阵M进行一阶曲线拟合,获得舰船的中心线l,求出l的斜率k,得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8335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