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JCI的移动门诊输液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310482742.8 | 申请日: | 2013-10-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656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2 |
发明(设计)人: | 章笠中 | 申请(专利权)人: | 医惠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G12/00 | 分类号: | A61G12/00;A61M5/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021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jci 移动 门诊 输液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JCI的移动门诊输液系统,具体而言,就是将条码技术、RFID技术、无线网络和移动终端技术有效融合,从而建立移动门诊输液流程系统,对病人、输液袋和处方进行核对,杜绝输液差错,医护工作者随时随地接收病人的求助信息并及时处理。
背景技术
门诊输液室是医院24小时对外服务的窗口,门诊输液工作是医院门诊医疗流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医院管理、医护质量以及服务水平的具体体现。门诊输液工作繁忙琐碎,重复性强,输液病人既多又杂,而护理人员相对缺少,忙于应对病人的各种服务要求,难以区别病人姓名中的同名或同音,同时,医院使用的药品种类繁多,药名更改频繁,也增加了护士对新药品了解的难度,从而增加了门诊输液的不安全因素。医疗市场竞争,病人自我维护意识增强,要求门诊输液工作更安全、高效。如何保证门诊输液工作安全高效,为病人提供安全、优质服务是医院管理者面临的新课题。
发明内容
为了以上目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JCI的移动门诊输液系统,具体而言,就是将条码技术、RFID技术、无线网络和移动终端技术有效融合,从而建立移动门诊输液流程系统,对病人、输液袋和处方进行核对,杜绝输液差错,医护工作者随时随地接收病人的求助信息并及时处理。
一种基于JCI的移动门诊输液系统提取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中的医嘱信息,通过条码打印机打印出病人条码和输液袋条码,并分配病人的输液座位号;医护人员核对病人条码和输液袋条码进行配液和输液;当病人有接瓶等需求时按动输液座位上的RFID无线呼叫按钮,医护人员随身所带的PDA即可接收到病人呼叫信息和座位号并进行处理。
采用条码扫描方式获取病人的身份和药品信息,打印病人身份识别的条码标签和输液袋条码标签,确认病人身份与药物产生唯一关联标志。医护人员随身所带的PDA终端具有条码扫描和无线网络(WLAN)接入功能。
在病人接受输液及接瓶前,护士使用移动数据终端进行病人身份及药物的条码匹配。病人按动输液座位上的RFID无线呼叫按钮后,延迟3秒后按钮启动发送病人请求信号,并在按钮上通过LED闪烁来指示工作状态。病人呼叫后,护士台工作站可以立即显示病人呼叫信息和座位号。同时医护人员随身所带的PDA终端屏幕上也同步显示病人呼叫信息和座位号。当医护人员接收到病人请求信号后,取消呼叫请求状态。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移动门诊输液流程控制的流程。
图2为一种移动门诊输液流程控制的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的详细说明中,描述了特定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发明全面的理解。然而本专业的技术人员会认识到,本发明也可以用其它相类似的细节实施。
尽管本发明不限于此,但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
( 1) 输液前( 病人姓名以及输液袋条码标签的生成):采用条码扫描方式获取病人的身份和药品信息,打印病人身份识别的条码标签和输液袋条码标签,确认病人身份与药物产生唯一关联标志。
( 2) 输液中( 护士对输液病人及药物的条码核对):在病人接受输液及接瓶前,护士使用移动数据终端进行病人身份及药物的条码匹配,可以实现快速而准确的识别。
( 3) 输液中( 护士应答病人呼叫):当病人应结束输液或需要接瓶处理、甚至发生病情变化时,按动输液座椅上的RFID呼叫器,护士的移动终端可接收在输液室的任何地点的病人的呼叫,显示输液大厅中某座位号的呼叫,及时处理输液病人求助信息。
( 4) 输液后( 病人身份核对):当病人结束输液后,用移动终端核对病人身份条码和输液的状态,确保输液正常完成。
虽然此处说明描述了本发明的某此特征及一种实现方法,但是对于本专业的技术人员来说,将会出现许多修改、替换、变化和等效代换。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的范围为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医惠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未经医惠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8274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