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线放电加工机的电线回收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310481896.5 | 申请日: | 2013-10-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697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07 |
| 发明(设计)人: | 黄柱铉 | 申请(专利权)人: | 斗山英维高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B23H7/10 | 分类号: | B23H7/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吕俊刚;刘久亮 |
| 地址: | 韩国仁***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线 放电 加工 回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线放电加工机的电线回收装置,更加详细地,因设置在上部臂上而在加工基材过程中无需为了回收废电线而移动上部臂,缩短废电线回收时间,结构简单,还可以安装于现有的电线放电加工机内部的电线放电加工机的电线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情况下,电线放电加工机使不同极的电流分别流过基材(加工材料)和电线,利用产生在电线与基材之间的放电作用来加工基材。
下面,参照图1和图2对电线放电加工机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根据现有技术的包括上部导向件放大图的电线放电加工机的部分立体图,图2是根据现有技术的电线回收装置的立体图。
参照图1,被卷绕在卷取轮2的电线40经由未图示的由多个辊构成的导向辊部,引入到供给辊以及设置在上部臂20上的上部导向件30。
之后,被引入到上述上部导向件30的电线40引入到形成在基材上的用于基础加工的通孔(未图示),经由未图示的下部电线导向件,连接到电线回收装置。
对于上述的为了加工基材而连接的电线40,由上述上部导向件30向电线40供给电源,通过产生在电线40与基材之间的放电作用来加工基材,使用完的电线40回收至电线回收装置10后进行废弃处理。
另外,在这样的电线放电加工机中,电线40的厚度为0.05~0.3mm左右,非常细,因此,在加工过程中经常发生断线。
这时,重新连接时,去除残留在上部导向件的电线40才能重新连接,放电加工机中还具有用于回收这样的断线的电线40的装置。
如图1以及图2所示,电线放电加工机包括上部导向件30,该上部导向件30连接在沿高度方向连接电线的上部臂20上,用于向电线(40)供给电流,在设置在上述上部导向件30的下侧并装有加工液和基材的工作槽50内,电线40为放电加工而与相应基材接触。
这时,为了电线40断线时回收电线40而设置的即为电线回收装置10。
参照图2,上述的现有的电线回收装置10包括:位于上部的线性缸11;通过连接部件12连接,以便在上述线性缸11的下方,跟随线性缸11进行往返移动的卡盘缸13;以及上述卡盘缸13跟随线性缸11移动而捕捉断线的电线40来进行回收时,用于使被回收的电线落下的回收桶14。
鉴于上述结构特征以及电线放电加工机的内部结构,现有的电线回收装置10只能设置在固定有卷取轮2的卷取轮固定部3的下端(工作槽的上端),这时,存在如下问题。
首先,卡盘缸13回收断线的电线40的位置位于电线40暴露于外部的上部臂20与上部导向件30之间,因此,要利用现有的电线回收装置回收废电线时,需要将为了加工基材而位于下方(工作槽内部)的上部臂移动到上方。
即、现有的电线回收装置10只能被固定后进行水平移动,因此,将上部臂移动到初始位置而回收废电线40之后,重新移动到工作槽50而加工基材,从而将基材加工时间延长相当于回收废电线40的时间的量。
从而,为了缩短废电线回收时间,要将上述现有的电线回收装置10设置到上部臂时,由于电线回收装置10的大且复杂的特征,有可能与工作槽50的内壁产生干扰,因此需要制造较大的工作槽50。这将导致电线放电加工机的体积变大,在设置空间上受到限制。
并且,如果工作槽50变大,则必然增加加工液的用量,出现成本增加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加工过程中也能够回收废电线的电线放电加工机的电线回收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结构简单,不受设置空间限制的电线放电加工机的电线回收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电线放电加工机的电线回收装置,其连接于上部臂而用于在上部导向件和下部导向件之间回收断线的电线,其中,上述上部臂对电线进行连接,上述上部导向件向电线供给电流,上述下部导向件向回收装置引导加工了基材的电线,上述电线放电加工机的电线回收装置包括:在前方具有夹住废电线的一对爪部的卡盘缸;固定于上述上部臂的后表面的缸固定部;可旋转地铰链连接于上述缸固定部的驱动缸;固定于上述上部臂的一侧面的连杆固定部;以及可旋转地固定于上述驱动缸或者连杆固定部,限制上述卡盘缸的移动及移动角度的多个连杆单元。
优选地,特征在于,上述卡盘缸在后方还包括弯曲成字形的连杆结合部,上述连杆结合部具有形成在弯曲部的第一铰链以及形成在自由端的第二铰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斗山英维高株式会社,未经斗山英维高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8189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