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铁水气化脱硅回收纳米SiO2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77512.2 | 申请日: | 2013-10-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407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9 |
发明(设计)人: | 李宏;年武;冯佳;宋文臣;李晨晓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21C7/04 | 分类号: | C21C7/04;C21C1/00;B08B1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广友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11237 | 代理人: | 张仲波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铁水 气化 回收 纳米 sio sub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钢铁冶金领域,应用于炼钢生产前的铁水预处理。
背景技术
在炼铁-炼钢流程中间一般设有铁水预处理工序,其目的是脱硅、脱磷、脱硫,俗称“三脱”。生产企业根据冶炼钢种、原材料条件和操作成本,有选择地采用不同的工艺,既有实施“三脱”的,也有进行其中的一项、两项,或者不设这一工序,而要在预处理工序脱磷,则必须要先脱硅。这是元素氧化反应热力学规律所决定的。
现在的铁水预脱硅方法是,往铁水中快速强制供氧使硅生成SiO2上浮到渣中,同时加入一些碱性造渣原料石灰及助熔剂,使SiO2与石灰中的CaO反应生成硅酸钙降低aSiO2,以加快[Si]+O2=SiO2反应,使铁水中的硅加快向渣中转移,然后除去含硅渣而得到低硅铁水。因此,现在的脱硅方法要消耗造渣原料,造渣原料升温化渣要消耗热量,产生的脱硅渣需要处理,而渣中不可避免的会含有一部分铁和锰会造成铁、锰损失,这所有的消耗都随脱硅量增加而增大。
理论研究发现,氧化铁水中的硅,既可生成SiO2,也可生成气态SiO,生成SiO的反应式为:[Si]+1/2O2=SiO。[Si]-O2反应生成物不同的条件是:生成SiO2的反应需要有足够的氧气,这种条件下生成SiO2的反应优先,不能生成气态SiO,温度的高低基本上没有影响;但是当供给的氧量不充足时,则不能生成SiO2,若有较高的温度就能生成气态SiO。因此如能控制供氧速度,不满足生成SiO2的需要,就能在较高的温度区域里使铁水中硅生成气态SiO去除。吹氧条件下火点区温度可达到近3000℃,对于反应生成气态SiO已经足够了,若调整喷嘴形式还能够扩大高温的Fe-O2接触面,因此能够满足[Si]+1/2O2=SiO反应对于温度的要求。如果采用这种生成气态SiO的脱硅方法,就能够减少上述各种消耗,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图1给出了典型铁水成分[C]4.2%、[Si]0.4%条件下,铁水中硅生成气态SiO的理论根据:铁-气界面上在合适的PSiO和aSiO2夹角内,[Si]即可能氧化生成SiO而挥发去除。
如果采用上述气化铁水脱硅方法,SiO生成挥发离开铁水面后,会与气相中的氧反应生成固体SiO2,其粒度为纳米级。纳米SiO2是重要的高科技材料,俗称“超微细白炭黑”,表面吸附力强,分散性能好,热阻、电阻等方面具有特异的性能,可作为添加剂、催化剂载体、脱色剂、消光剂、橡胶补强剂、塑料充填剂、油墨增稠剂、金属软性磨光剂、绝缘绝热填充剂、高级日用化妆品填料及喷涂材料,广泛用于各行业。因此应该加以回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解决现在的脱硅方法要消耗造渣原料,造渣原料升温化渣要消耗热量,产生的脱硅渣需要处理的问题。同时实现纳米SiO2的回收。
根据计算可以得出,高碳铁水面上的平衡约为103左右,适当地控制供氧流量和压力即能够保持在这个水平。控制渣成分可以保持aSiO2在1~0.1之间。SiO的生成压PSiO=10-4以上就有挥发效果,提高温度时PSiO可以更高,在氧气与铁水接触的火点区里能够得到较高的温度,从而保证SiO生成挥发。实验室实验证实了这一结果。
根据上述理论和实验研究结果,本发明提出一种向铁水中小量喷吹O2在弱氧化气氛中生成SiO去除,回收纳米SiO2的方法,代替现行的强制供氧造碱性渣进行铁水预脱硅的方法,并且能够得到纳米SiO2。
一种向铁水中喷吹O2气化脱除硅元素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向铁水(碳含量为2.5%~5.2%,硅含量为0.2%~5%)以低供氧速率喷吹O2或O2+CO2混合气体,脱除铁水中的硅并从烟气中回收纳米级的SiO2颗粒。可以将铁水容器放在带有烟气回收装置的密闭的罐中进行,也可以用烟罩直接盖在铁水容器上进行,以回收纳米级SiO2颗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科技大学,未经北京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7751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