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负载白藜芦醇的聚己内酯微纳米颗粒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477105.1 | 申请日: | 2013-10-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2011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2 |
发明(设计)人: | 毛春;沈健;赵浩霖;李季滢;夏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9/16 | 分类号: | A61K9/16;A61K31/05;A61P35/00;A61P9/00;A61P31/12;A61P37/02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卢亚丽 |
地址: | 210097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负载 藜芦 内酯 纳米 颗粒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以相分离法制备一种负载白藜芦醇的聚己内酯微纳米颗粒的方法,以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背景技术
微纳米颗粒是目前最为重要的纳米技术产品之一,能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环境监测等众多领域,作为一种新型给药技术备受人们的关注。微纳米颗粒既能满足对药物输送的要求,又能减弱对生物体的毒副作用,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聚己内酯是己内酯开环聚合而得到的热塑性半结晶聚酯。聚己内酯以其优越的生物降解性能,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力学性能,得到广泛的关注,并获得美国FDA的批准。目前,聚己内酯常用于医用缝合线、骨修复材料、药物释放材料、人工骨、人造皮肤等。其中,药物释放材料是聚己内酯最早的应用之一。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水平的提高,新的聚己内酯材料不断涌现,制品的性能也不断完善。
白藜芦醇是多酚类化合物,实验研究已经证实其对心血管疾病和癌症具备有益作用。此外,白藜芦醇对激素依赖性肿瘤有明显的预防作用,还可对骨质疏松、痤疮及老年痴呆症有预防作用,具有抗病毒及免疫调节作用,以及预防各种年龄相关疾病,延长预期寿命的潜在作用。但是白藜芦醇的水溶性差,血药浓度不稳定,影响其最终疗效及易引起诸多毒副作用,因此寻找新剂型,提高该药的药物利用度很有必要。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背景中所提及的一种负载白藜芦醇的聚己内酯微纳米颗粒制备和应用的重要性,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简单高效的负载白藜芦醇的聚己内酯微纳米颗粒的制备技术,并将其应用到生物医学等领域之中。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负载白藜芦醇的聚己内酯微纳米颗粒,由白藜芦醇与载体材料聚己内酯组成,聚己内酯和白藜芦醇的质量比为1:0.1-1。
制备上述负载白藜芦醇的聚己内酯微纳米颗粒的具体工艺途径为:将聚己内酯充分溶解于四氢呋喃和丙酮的混合溶剂中,聚己内酯和白藜芦醇的质量比为1:0.1-1加入称量好的白藜芦醇,在快速搅拌下加入蒸馏水;然后将所得到的混合物继续搅拌,快速挥发有机溶剂,然后用去离子水离心洗涤除去游离的白藜芦醇,离心后去上清,收集沉淀,经干燥后即可得到负载白藜芦醇的聚己内酯微纳米颗粒。
本发明通过简单的相分离方法,制备了一种新型负载白藜芦醇的聚己内酯微纳米颗粒。即实现了白藜芦醇的可控缓释,可用来降低白藜芦醇应用于临床的副作用。
附图说明
图1载白藜芦醇的聚己内酯微纳米颗粒(聚己内酯与白藜芦醇的质量比为1:1)红外图。
图2载白藜芦醇的聚己内酯微纳米颗粒(聚己内酯与白藜芦醇的质量比为1:0.1)红外图。
图3载白藜芦醇聚己内酯纳米颗粒(聚己内酯与白藜芦醇的质量比为1:1)在磷酸缓冲溶液(pH=7.4)中缓释白藜芦醇数据。
图4载白藜芦醇聚己内酯纳米颗粒(聚己内酯与白藜芦醇的质量比为1:0.1)在磷酸缓冲溶液(pH=7.4)中缓释白藜芦醇数据。
图5载白藜芦醇聚己内酯纳米颗粒(聚己内酯与白藜芦醇的质量比为1:1)透射电镜数据。
图6载白藜芦醇聚己内酯纳米颗粒(聚己内酯与白藜芦醇的质量比为1:0.1)透射电镜数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用以说明本发明,而非限定其范围。
实施例1
在反应瓶内加入聚己内酯(4mg)和白藜芦醇(4mg),并加入四氢呋喃(6ml)和丙酮(4ml),充分溶解后,在快速搅拌下加入水相(10ml)。将所得到的混合物继续搅拌,快速挥发有机溶剂,然后用去离子水离心洗涤除去游离的白藜芦醇,离心后去上清,收集沉淀,经干燥后即可得到负载白藜芦醇的聚己内酯微纳米颗粒。将该产物经干燥处理后进行红外检测,如图1所示。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该产物在磷酸缓冲液中的药物释放情况,如图3所示,经155小时后,释放50.7%。所制得的微纳米颗粒透射电镜数据(聚己内酯与白藜芦醇的质量比为1:1)如图5所示。所制得的负载白藜芦醇的聚己内酯微纳米颗粒的动态激光光散射数据(聚己内酯与白藜芦醇的质量比为1:1)见表1。表2为该微纳米颗粒的溶血率实验数据,实验数据说明制得的载白藜芦醇的聚己内酯微纳米颗粒的溶血率在生物材料允许<5%的范围内。
表1载白藜芦醇的聚己内酯微纳米颗粒(聚己内酯与白藜芦醇的质量比为1:1)动态激光光散射数据
表2载白藜芦醇的聚己内酯微纳米颗粒(聚己内酯与白藜芦醇的质量比为1:1)溶血率实验数据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师范大学,未经南京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7710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