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二段式双循环喷淋填料复合吸收塔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73163.7 | 申请日: | 2013-10-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0600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15 |
发明(设计)人: | 何保海;吴祖良;吴国勋;赵强;蔡柯明;徐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洁达环保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工商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53/80 | 分类号: | B01D53/80;B01D53/50;B01D53/78;B01D53/56 |
代理公司: | 杭州中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12 | 代理人: | 金祺 |
地址: | 311821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二段式 双循环 喷淋 填料 复合 吸收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燃煤锅炉烟气治理的反应器,具体地说是一种二段式双循环喷淋填料复合吸收塔。
背景技术
我国是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燃煤生成的大气污染物SO2和NOx造成我国局部地区酸雨污染严重,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危害。除此之外,排放在空气中的SO2和NOx与一些挥发性有机物通过化学反应可形成细颗粒物,形成PM2.5,最终导致灰霾现象的发生,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火力发电在我国发电领域中占据主导地位,据统计我国约70%以上的电能来源于火力发电。对于SO2的控制,国家从2000年开始进行全面的脱硫,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对于NOx的控制,国家还处于起步阶段。根据最新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2011),对火电厂烟气中氮氧化物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作了规定:新建电厂燃煤锅炉排放烟气中氮氧化物排放浓度不得高于100mg/m3。
目前我国常采用SNCR、SCR脱硝技术,但SCR法存在投资及运行费用高,催化剂易失活,排放N2O和NH3等二次污染物,操作温度范围窄等缺陷;SNCR法存在脱硝效率低,操作温度高,以及氨泄漏、对尾部受热面腐蚀结垢等缺点,而且投资运行成本高。所以,发展经济可行的烟气脱硝技术势在必行。
我国现有的湿法脱硫装置具有较高的脱硫效率,但是脱硝效率几乎可以忽略。如果按照传统的一套设备只针对一种污染物的烟气治理方法,势必造成系统复杂性高,设备投资大、运行成本高、占地面积多等问题。为此,研发高效经济的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已成为国内外诸多研究机构的关注热点。
烟气同时脱硫脱硝技术典型的工艺有干法和湿法两类。目前,工业化SO2/NOx联合脱除工艺是采用高性能石灰/石灰石烟气脱硫(FGD)系统来脱除SO2和利用SCR工艺脱除NOx。但这种方法存在结垢、堵塞、腐蚀等问题,而且经济效率不高。因此,出现了新的干法同时脱硫脱硝工艺,包括:活性炭吸收法、高能电子活化氧化法等。活性炭吸收法工艺的优点表现为可以同时脱除SO2、NOx、粉尘、碳氢化合物、重金属等有害物质。但是目前活性炭价格较高,强度低,在使用过程中损耗大,阻碍了其工艺推广应用。高能电子活化氧化法是利用高能电子撞击烟气中的H2O、O2等分子,产生O、OH等氧化性很高的自由基,将SO2和NO分别氧化成SO3和NO2,然后被水吸收。由于种种原因该方法仍处在工业实验性阶段。湿法同步脱硫脱硝技术根据NO吸收原理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通过与吸收剂络合,如Fe-EDTA法;二是采用液相氧化剂进行氧化。早在七十年代初国外学者就提出了Fe-EDTA法,但是至今未见工业化报道。因此,人们更加关注湿式氧化吸收同时脱硫脱硝工艺。湿式氧化吸收同时脱硫脱硝工艺是先将难溶的NO氧化成NO2等高态氮,与SO2同时被吸收剂吸收。湿式氧化吸收大致可分为化学添加剂氧化吸收和强制氧化吸收两类。化学添加剂氧化吸收工艺相对更加简单成熟。
湿式氧化吸收同时脱硫脱硝工艺氧化与吸收一体化、投资费用低、经济性好、脱除效率高,与其它工艺相比较,简单成熟,能够用于原有湿法脱硫装置的改造。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二段式双循环喷淋填料复合吸收塔。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二段式双循环喷淋填料复合吸收塔,包括对废气进行第一次净化的喷淋段和对废气进行第二次净化的填料段;所述的喷淋段设置有烟气进口和烟气净化装置Ⅰ;所述填料段设置有烟气出口和烟气净化装置Ⅱ。
作为对本发明所述的二段式双循环喷淋填料复合吸收塔的改进:所述喷淋段和填料段之间设置有过渡段,所述过渡段上设置有收集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洁达环保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工商大学,未经浙江洁达环保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工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7316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储能助力式自行车刹车系统
- 下一篇:阻尼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