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制取高纯度1‑戊烯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71734.3 | 申请日: | 2013-10-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57409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20 |
发明(设计)人: | 蒋方红;张金平;奚军;傅建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11/10 | 分类号: | C07C11/10;C07C7/148 |
代理公司: | 上海新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31213 | 代理人: | 张泽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制取 纯度 戊烯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油碳五馏分的分离方法,特别涉及通过精密精馏、异构化等工艺过程分离石油碳五馏分制取高纯度1-戊烯的方法。
背景技术
石油裂解制乙烯的过程副产相当数量的碳五馏分,其量约为乙烯产量的10%。目前碳五馏分的综合利用主要是对五馏分进行抽提分离,得到价值更高的异戊二烯、双环戊二烯和间戊二烯等双烯烃以及异戊烯。经抽提分离了双烯烃以及异戊烯的抽余碳五物料约占碳五馏分原料的10%~15%。由于抽余碳五组分沸点非常接近,分离困难,一般只作为燃料油使用。对于这种抽余碳五物料的深加工,中国专利ZL02145057.9、ZL02145056.0公开了一种将抽余碳五物料通过全加氢得到戊烷和异戊烷的混合物,可作为发泡剂、萃取剂、绿色制冷剂和有机熔剂等,该方法进一步提高了抽余碳五的利用价值。但是,实际上抽余碳五物料中含有10%左右的1-戊烯,它是一种有用的精细化工中间体,主要用于有机合成和制取异戊二烯,其衍生物1,2-戊二醇是制备新型杀菌剂丙环唑的主要原料,也可用作高辛烷汽油的添加剂,其价格远远高于戊烷和异戊烷。
由于1-戊烯与其它碳五组分的沸点相近,直接用精馏的方法分离比较困难。中国专利ZL200710039674.2公开了一种分离碳五馏分提取1-戊烯的方法,该方法采用萃取精馏工艺,以已抽取了双烯烃和异戊烯的抽余碳五为原料,通过脱重精馏、萃取精馏、汽提、脱轻精馏方法得到95%1-戊烯产品。由于该工艺整个过程复杂,设备较多,而且采用萃取精馏的方法使得该工艺能耗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制取高纯度1-戊烯的方法,它通过精密精馏、异构化等工艺过程由抽余碳五馏分分离制取高纯度1-戊烯的方法。所要解决的问题是通过改进工艺流程,简化工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制取高纯度1-戊烯工艺的经济性。
以下是本发明详细的技术方案:
一种制取高纯度1-戊烯的方法,以抽提分离了双烯烃和异戊烯后的抽余碳五原料,其过程包括:
1)抽余碳五原料经精馏分离脱除重组分,塔顶温度为26~32℃,塔釜温度为35~40℃,操作压力为常压,回流比为5~20,塔顶得富集1-戊烯馏分,塔釜排出重组分;
2)由过程1)塔顶得到的富集1-戊烯的馏分进行精密精馏以脱除轻组分,操作压力常压,塔顶温度27~31℃,塔釜温度28~34℃,回流比20~60,塔顶得碳五烷烃及其它轻组分,塔釜得到1-戊烯粗产品;
3)由过程2)得到1-戊烯的粗产品通过磺酸基阳离子交换树脂固定床催化床进行异构化反应,使得粗产品中难以分离的2-甲基-1-丁烯转化成较易分离的2-甲基-2-丁烯,反应温度为15~35℃,反应压力为0.1~0.3MPa,空速为2~8hr-1;
4)由过程3)得到的异构化产物送入精制塔进行提纯。操作压力常压,塔顶温度28~31℃,塔釜温度29~34℃,回流比10~30,塔顶得高纯度的1-戊烯产品,塔釜得含有2-甲基-2-丁烯物料。
上述过程1)所述的塔顶温度最好为27~30℃,塔釜温度最好为36~39℃,回流比最好为8~15。
上述过程2)所述的塔顶温度最好为28~31℃,塔釜温度最好为29~33℃,回流比最好为30~50。
上述过程3)所述的异构化反应温度最好为20~30℃,反应压力最好为0.2~0.3MPa,空速为最好为2.0~6.0hr-1。
上述过程4)所述的塔顶温度最好为28~30℃,塔釜温度最好为29~32℃,回流比最好为12~20。
由抽余碳五分离制取高纯度1-戊烯的方法的技术关键在于有效地将组分中与1-戊烯性质相近的2-甲基-1丁烯从组分中脱除。发明人经大量的试验研究发现,以抽余碳五馏分为原料分离制取1-戊烯的工艺中,馏分中2-甲基-1-丁烯与1-戊烯沸点极其接近,采用常规的精馏方法难以将其分离,且需消耗大量的能量,影响工艺的经济性。而经过异构化反应后2-甲基-1-丁烯转化成2-甲基-2-丁烯,而2-甲基-2-丁烯与1-戊烯较易分离,采用简单的精馏方式就可以将它们加以分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7173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丙烯醛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高肥效复合有机肥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