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梨树和茶树间作立体栽培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468807.3 | 申请日: | 2013-10-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936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08 |
发明(设计)人: | 付为国;倪纪恒;尹淇淋;汤涓涓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G1/00 | 分类号: | A01G1/00;A01G17/00 |
代理公司: | 南京正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43 | 代理人: | 卢霞 |
地址: | 212013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梨树 茶树 间作 立体 栽培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效农业栽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梨树和茶树的立体栽培技术。
背景技术
果树栽培是我国发展高效农业的主要种植模式之一,树形上多采用传统的立体树形结构,而日本则多采用所谓的平棚树形结构。这一结构是在主干生长到1.5m左右后,培养2-4个长势均等的主枝,固定至高约2.0m平网棚架上,与主干呈“X”、“Y”、或“H”型等形状,让各主枝呈不同方向水平延伸生长,然后在各主枝上培养出结果单位枝进行结果。与传统的立体树形结构相比,平棚树形结构枝条呈单层水平分布,叶幕薄,离地高,通风透光好,结果均匀整齐,果实形正,色佳,味甜,且作业方便。由于日本梨、桃、李、柿、苹果和葡萄等果树大多采用这一树形结构,其果品商品档次极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强。近年来,平棚树形结构被相继引进到我国多种果树栽培中,其中,以葡萄栽培上应用较多。
梨树和茶树原产于两个不同的生态区,其中,梨树喜光,茶树则喜荫凉,因此,能较好地互补利用光热资源的梨树和茶树间作立体栽培模式常被采用。然而,由于这一栽培模式中梨树多采用纺锤形的立体树形结构,不仅果实品质远低于平棚树形结构,而且分配给茶树的光热资源不均,导致同一茶园内茶树生长状况和茶叶品质不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梨树和茶树间作立体栽培方法, 以在进一步提高光、热、水、土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生产出品质更为优良的水果和茶叶产品。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基于梨树和茶树生理生态学上差异,以及平棚树形结构的特点,构建新型的梨树和茶树立体栽培模式,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梨树和茶树间作立体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确定合理的梨树和茶树间作布局、平网棚架规格、梨树平棚树形结构后,采用平棚树形结构的梨树林下种植茶树的立体栽培模式。
所述的梨树和茶树间作布局为每两行梨树间栽培两行茶树;梨树株行距设置为3.0m×5.1m,茶树株行距设置为0.2m×1.5m,邻近梨树行和茶树行距离为1.8m。
所述的平网棚架规格为:高度2.0m,所用角柱规格长×宽×高为0.12m×0.14m×3.0m,边柱规格长×宽×高为0.08m×0.12m×2.8m,立柱规格长×宽×高为0.08m×0.08m×2.2m;每棵梨树同侧距梨树0.8m处布设立柱一根,立柱的行和列与园区四边相交处布设边柱;角柱和边柱向外倾斜,且其轴线与地面均呈60°夹角布设;顶网规格为0.5m×0.5m的10号热镀锌钢丝线,边角线为6股10号热镀锌钢绞线,主筋线为4股10号热镀锌钢绞线;四周边角线沿角柱和边柱围绕园区连接,主筋线沿着立柱和边柱纵横连接;顶网、四周边角线和主筋线高度均为2.0m。
所述的梨树平棚树形结构为“Y”型:即当梨树苗主干高度达到1.5m左右时,培养3个长势均等的主枝,并将其与主干呈 “Y”型固定至2.0m高的平网棚架上,让各主枝呈三个方向水平延伸生长,然后在各主枝上培养出结果单位枝进行结果;茶树修剪控制高度为0.8m-1.0m。
本发明具有有益效果。本发明中,在光热较弱的冬季和早春,梨树处于落叶期,茶树可充分利用此时的光热资源进行生长;在光热较强的夏秋季节,茶树正值修剪整枝时节,梨树可为茶树拦截大量的光线和热量,营造出荫凉湿润的微气候环境,从而避免过强的光热对茶树灼伤,有利于茶树修剪后伤口的快速愈合和生长。较传统的梨树和茶树间作立体栽培技术而言,本发明为梨、茶生长提供更加均一、稳定、适宜的微生态环境,生产出品质更为优良的水果和茶叶产品,不仅进一步提高了光、热、水、土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使得果农的劳动作业变得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立体梨树和茶树园布局俯视图;
图2 为边柱和角柱侧视图;
图3为梨树平网棚架俯视图。
图中: 1. 梨树; 2. 茶树;3. 角柱;4. 边柱;5. 立柱; 6.边柱或角柱;7.梨树和茶树园地面; 8.“Y”型树形结构;9. 0.5m×0.5m的平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大学,未经江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6880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路灯式太阳能杀虫灯
- 下一篇:一种农药残留检测仪生物传感器试剂包的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