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密封组件在审
申请号: | 201310467370.1 | 申请日: | 2013-10-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079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9 |
发明(设计)人: | T.E.艾伦 | 申请(专利权)人: |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14 | 分类号: | B62D25/1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葛青 |
地址: | 美国密***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密封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密封件,其密封具有延伸穿过其中的轴的板中的孔。
背景技术
机动车辆典型地包括仪表板,或隔板,其将乘客舱与发动机舱分开。转向轴通过仪表板中的孔,以将位于乘客舱中的方向盘连接至位于发动机舱中的转向齿轮。密封件典型地用在仪表板和轴之间,以阻止噪音、气体、水和碎屑从发动机舱经由仪表板中的孔进入乘客舱。在一些车辆中,乘客舱和发动机舱通过两个板分开,这两个板之间具有空间。
发明内容
设备包括第一板,该第一板具有第一侧和第二侧,并限定第一孔。设备还包括第二板,该第二板具有第三侧和第四侧,并限定第二孔。密封组件从第一板延伸到第二板,并穿过第一和第二孔。密封组件包括限定从第一孔到第二孔的通道的第一壁,和围绕第一壁的第二壁,第二壁与第一壁协作以在它们之间限定腔室。密封组件形成围绕第一孔的第一密封件和围绕第二孔的第二密封件。
所提供的设备允许轴延伸穿过第一和第二板,同时密封第一和第二孔,以减小或消除碎屑、水或声音从两个板之间的空间通过孔的传递。两个壁和它们之间的腔室提供有效的隔音。
还提供了一种对应的密封组件。
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势及其他特征和优势将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模式的以下详细描述连同附图时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是密封组件和转向轴的示意性透视截面侧视图,该密封组件密封两个板组件中的两个孔,转向轴延伸穿过其中;
图2是图1的密封组件的示意形前视图;和
图3是图1的密封组件的示意性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1,车辆8包括第一板10和第二板14。第一板10具有第一侧18和第二侧22,并限定第一孔26。第二板14具有第三侧30和第四侧34,并限定第二孔38。在所示实施例中,第一板10的第一侧18部分地限定乘客舱42,第二板14的第四侧34部分地限定发动机舱46,
第一和第二板10、14彼此间隔开,从而第一板10的第二侧22和第二板14的第三侧30在它们之间限定开放空间50。由此,板10、14和开放空间50将乘客舱42和发动机舱46隔开。第一和第二孔26、38使得转向轴54从乘客舱42中的方向盘(未示出)延伸穿过开放空间50到达发动机舱46中的转向机构(未示出)。
密封组件58包括第一子组件60,其在第一板10和第二板14之间延伸。第一子组件60包括第一壁62和第二壁66。第一壁62限定从乘客舱42至发动机舱46的通道70。第二壁66围绕第一壁62,并与第一壁协作以在其之间限定第一腔室74。第一子组件60形成围绕第一孔26的第一密封件78和围绕第二孔38的第二密封件82。
更具体地,在所示实施例中,第一子组件58限定第一沟槽86和第二沟槽90。第一板10的围绕第一孔26的部分延伸到第一沟槽86中。在第一沟槽86内密封组件68和第一板10之间的接触部产生第一密封件78。第二板14的围绕第二孔38的部分延伸到第二沟槽90中。在第二沟槽90内密封组件68和第二板14之间的接触部产生第二密封件82。第一密封件78完全围绕第一孔26,由此将乘客舱42从开放空间50密封。第二密封件82完全围绕第二孔38,由此将开放空间50从发动机舱46密封。在所示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孔26、38是圆的,第一和第二沟槽86、90是环形的。
通道70具有乘客舱42中的开口94和发动机舱46中的另一开口98。在所示实施例中,通道70除了开口94和98之外不具有其他开口。密封组件58由此形成围绕轴54的罩。
密封组件58包括第二子组件100。第二子组件100包括至少一个衬套,其还可在此称为支承部(bearing)。在所示实施例中,第二子组件100包括四个衬套,即第一衬套102A、第二衬套102B、第三衬套102C和第四衬套102D。子组件100包括支承部支撑件106,其在通道70内支承衬套102A-D。转向轴54延伸通过第一孔26、通道70、四个衬套102A-D和第二孔38。支承部支撑件106、衬套102A-D和轴54协作以完全阻塞通道70(支撑件106从衬套102A-D径向向外地延伸,以接触第一壁62),由此最小化或消除噪音、碎屑和水从发动机舱46通过通道70向乘客舱42的传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6737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