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转辙机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65802.5 | 申请日: | 2013-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12437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1-11 |
发明(设计)人: | 杨超;韩锐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门子信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L5/02 | 分类号: | B61L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240 | 代理人: | 李慧 |
地址: | 710016 陕西省***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转辙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铁路控制设备,具体涉及一种转辙机。
背景技术
转辙机是道岔控制系统的执行机构。用于转换锁闭道岔尖轨或心轨,表示监督联锁区内道岔尖轨或心轨的位置和状态。
目前电动转辙机的传动方式以采用滚珠丝杠传动为主,如图1示出的转辙机10,其将电机12输出的圆周运动通过滚珠丝杠机构14转化为直线运动,以驱动转辙机的动作杆16,实现道岔的转换。滚珠丝杠的传动方案经过多年的使用与改进,技术已趋于成熟。
对于滚珠丝杠传动而言,在转辙机整机寿命测试实验中成为了影响整机性能的瓶颈。这是因为在滚珠丝杠运转过程中,滚珠与丝杠之间始终以一条圆弧线相接触,而在滚珠运动过程中,这条圆弧线上的各个接触点的运动速度各不相同,从而使滚珠与丝杠之间除了纯滚动外,还存在大量的相对滑动,正是有这样的滑动存在,致使转辙机在反复的运转过程中,滚珠磨损加剧,导致滚珠丝杠整体寿命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的转辙机。
按照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一种转辙机,包括动作杆,还包括一个行星齿轮机构,其中该行星齿轮机构包括大齿圈,其具有外齿圈和内齿圈,行星齿轮与所述内齿圈啮合,所述行星齿轮的轴与摆臂的一端枢接,所述摆臂的另一端与 驱动轴枢接,所述驱动轴与该动作杆连接。
进一步,电机连接所述外齿圈并驱动所述大齿圈转动。
进一步,所述行星齿轮机构设在所述动作杆的上方。
其中,驱动轴可与该动作杆直接相连并驱动所述动作杆运动。或者,驱动轴通过齿轮机构连接并驱动所述动作杆运动。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在于,采用齿轮机构提高了转辙机的承载能力,其次齿轮机构全部圆周都是运动副从而减小局部磨损、延长转辙机的使用寿命,同时减小转辙机在启动与停止时的有害冲击,并且采用成熟的齿轮传动技术从而降低加工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转辙机的示意图。
图2是按照本发明的转辙机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转辙机中采用的行星齿轮机构的立体图。
图4是图3示出的行星齿轮机构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描述。下面的描述中举出了许多具体的细节。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也可以不采用这些细节中的一些或者全部而实现。有的情况下,公知技术没有描述以避免不必要的混淆。
图2示出按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转辙机的示意图。在转辙机100的外壳101内安装有动作杆110,在动作杆110的上方安装有行星齿轮机构120,检测杆130安装在动作杆110的一侧。行星齿轮机构120可通过例如齿轮减速机(图中未 示)与电机130相连。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了解如何将电机与齿轮机构通过减速机连接。
图3、4示出该行星齿轮机构120的结构。在图3的例子中,行星齿轮机构120包括两组行星齿轮组,然而,可以只设置一组行星齿轮组用以驱动动作杆。每个齿轮组包括大齿圈122,其具有外齿圈1221和内齿圈1222,行星齿轮124与该内齿圈1222啮合。该行星齿圈124的轴为行星轴1241,其与摆臂126的一端枢接,而摆臂126的另一端枢接驱动轴128。
大齿圈122的外齿圈1221与电机130连接,由电机130驱动。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了解,根据需要,可在电机130与大齿圈120之前设置减速机。大齿圈122在电机130的带动下转动,从而使得与内齿圈1222啮合的行星齿轮124转动。行星齿轮124同时自转和公转,进而摆臂126相对行星轴1241转动,同时也带动驱动轴128转动。
同时,该大齿圈120的内外齿圈、行星齿轮124的模数设计为驱动轴128直线往复运动,从而驱动动作杆在一定范围内。在一个例子中,驱动轴128直接驱动动作杆运动。在另一个例子中,驱动轴128利用其自己的转到和平动驱动动作杆运动,例如通过另一齿轮机构,如图3所示。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按照本说明书的教导,根据本领域的公知常识,并根据具体应用来计算出大齿圈和行星齿轮的模数。
本发明中的方案中,不存在局部反复磨损的情况,避免局部过度磨损而影响使用寿命。齿轮的加工成本远低于滚珠丝杠,从而降低转辙机的制造成本。尤其重要的是,行星齿轮机构带动驱动轴所形成的直线运动不是匀速。根据机械原理可知,驱动轴带动驱动杆在从缩回位置向伸出位置移动时,经历逐渐加速-匀速-逐渐减速的过程,避免了在运动区间的两端受力冲击的情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门子信号有限公司,未经西门子信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6580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