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波长转换装置和发光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310464072.7 | 申请日: | 2013-10-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947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14 |
发明(设计)人: | 吴震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震 |
主分类号: | H01L33/50 | 分类号: | H01L33/50;H01L33/6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海南省海口*** | 国省代码: | 海南;6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波长 转换 装置 发光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光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波长转换装置和发光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发光技术领域,使用激发光激发荧光粉材料已经成为普遍应用的技术。然而随着对发光功率的要求越来越高,激发光的功率越来越强,荧光粉的散热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制约这种发光技术的瓶颈。
在传统做法中,将荧光粉与硅胶或环氧树脂等透明胶体混合,成型后固化形成波长转换体或波长转换层。这样,荧光粉所发出的热量主要被其周围的胶体吸收,而这些胶体的导热性能很差,不足以将荧光粉发出的热量传导出去,这样就形成了荧光粉在整个结构内部的积累。当激发光功率很高时,波长转换体或层中的温度非常高,这样不仅造成荧光粉效率的下降,还会造成胶体的快速老化、发黄,影响整个发光器件的性能和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一种波长转换装置,用于吸收激发光并发射受激光,包括波长转换层,该波长转换层包括波长转换颗粒和第一导热颗粒,二者均匀混合,第一导热颗粒的导热系数高于10W/m.K;其中,第一导热颗粒的粒径D2小于等于波长转换颗粒的粒径D1的0.5倍,且大于等于D1的0.05倍;还包括导热基底,波长转换层紧密贴附于导热基底的表面。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发光装置,包括上述的波长转换装置,还包括激发光源,波长转换装置吸收激发光源发射的激发光并发射受激光。
本发明利用特定粒径的第一导热颗粒填充波长转换颗粒之间的空隙,有效的提高了波长转换层的导热率,这能够有效的将波长转换颗粒发出的热量导出到波长转换层的表面,在通过导热基底散发出去,从而有效的降低了波长转换层的温度。
附图说明
图1所示的是本发明的发光装置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出一种发光装置,其结构如图1所示。该发光装置包括波长转换层102,该波长转换层紧密贴附于导热基底101的表面101a上。该发光装置还包括激发光源(图中未画出),激发光源发出的激发光111入射于波长转换层,波长转换层吸收激发光并发射受激光112。在本实施例中,波长转换层所贴附的导热基底的表面101a对受激光具有反射性,这样可以反射波长转换层面向导热基底101发出的光,从而使得所有受激光都向图1中的上方发射。导热基底的表面101a的反射性可以通过在导热基底表面镀反射膜来实现(例如但不限于铝膜、银膜和光学介质膜),也可以通过在导热基底表面贴附镜面反射或散射反射膜来实现,也可能是导热基底本身就具有镜面反射特性或散射反射特性(例如铝导热基底本身表面就具有一定的镜面反射特性,而多孔陶瓷基底本身表面就具有很好的散射反射特性),这都是现有技术,此处不赘述。
波长转换层包括波长转换颗粒,波长转换颗粒吸收激发光并发射受激光。波长转换颗粒例如但不限于荧光粉颗粒。由于波长转换层紧密贴附于导热基底101的表面101a上,波长转换层所发出的热量,一旦传导到表面101a上,就能够迅速的被导热基底101导走,以此来为波长转换层散热。然而这里的关键问题在于,波长转换颗粒所发出的热量如何高效率的传导到表面101a上。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发明人做了大量的研究发现,阻碍波长转换颗粒的热量导出的是波长转换颗粒之间的空隙。这些空隙或者是由空气填充,或者由硅胶等材料填充,无论哪种方式都是对热传导的阻断,因为空气和硅胶的导热系数都很低。波长转换颗粒之间的空隙的形成则是必然的。下面予以详细说明。
假设理想的情况,波长转换颗粒都是等大的球形。多个球形的堆积有至少两种堆积方式,一种是呈正立方堆积,即八个球形颗粒分别位于正立方体的八个顶点且相邻颗粒相切;一种是呈正四面体堆积,即四个球形颗粒分别位于正四面体的四个顶点且相邻颗粒相切。后一种方式球形颗粒的堆积最为紧密。无论哪种堆积方式,颗粒之间都会存在空隙。如果能够加入一种导热颗粒,并使该颗粒刚好填充波长转换颗粒之间的空隙,就必然会提升将波长转换颗粒发出的热量导出的能力。理论上,若波长转换颗粒呈正四面体堆积,则其空隙能够容纳的导热颗粒的直径约为波长转换颗粒直径的0.15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震,未经吴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6407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光纤和同轴电缆一体的插头和插座
- 下一篇:一种绝缘互联散热板及功率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