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木板挤压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63307.0 | 申请日: | 2013-10-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653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25 |
发明(设计)人: | 李爱培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爱培 |
主分类号: | B27M1/02 | 分类号: | B27M1/02 |
代理公司: | 柳州市集智专利商标事务所 45102 | 代理人: | 黄有斯 |
地址: | 545300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木板 挤压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木材加工设备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用于给杉木板表面增硬的设备。
背景技术
杉树因其耐寒性高,树干端直,树形整齐等诸多因素被称为“万能之木”,杉木板也因防潮耐腐,材质稳定,环保舒适,经久耐用等性能而被广泛关注。目前,通常使用的方法是在杉木板的表面涂油漆以增加杉木板表面硬度,但杉木板的木质较为疏松,杉木板表面硬度偏低,表面附着力差,即使在杉木板表面涂敷了一层增硬层,杉木板表面的硬度有所增加,但使用一段时间后,表面的增硬层会脱落,这些缺陷一直影响着杉木板的应用。因此,满足市场对杉木板的需求是木材加工业从业者、许多企业和前人为解决如何在保持杉木板原有优点的基础上,增加杉木板表面木质的密度和油漆附着力,提高杉木板表面的硬度,进行了大量的试验,至今未有获得一种合适的工艺手段和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木板挤压设备,以增加杉木板表面木质的密度和油漆附着力,提高杉木板表面的硬度。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本木板挤压设备包括机座和至少设在所述机座上的两个工作单元,每个所述工作单元包括架装在所述机座上的机顶,在所述机顶与所述机座之间设置有针压模,所述针压模连接有压模动力缸,所述压模动力缸固定在所述机顶上;在所述针压模下方的所述机座上设有进料装置;所述针压模具有压模板和设在所述压模板底部的针模板,在所述针模板上穿装有多根针尖部伸出其下端面的挤压针;在所述压模板下端面开有多个限位孔,每个所述限位孔内均设置有一根弹簧;所述压模板通过弹簧和垫板将多根所述挤压针固定在所述针模板上。
上述技术方案中,更为具体的方案可以是:所述进料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机座上的模座和穿过所述模座的导轨,所述导轨上设置有支撑滑块,所述导轨在穿过所述模座的一段为与所述导轨断开的活动轨,所述活动轨连接有竖立安装的导轨动力缸。
进一步的:所述挤压针的数量为每平方米7000个~8500个,每个所述挤压针直径为1毫米~3毫米,所述挤压针的针尖至所述针模板下端面的距离为1毫米~3毫米。
进一步的:所述挤压针的所述针尖部为上大下小的锥体。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木板挤压设备使用冲压的形式对杉木板表面进行针压,以增加杉木板表面木质的密度和油漆附着力,提高杉木板表面的硬度;
2、本木板挤压设备的针压模上模的针孔内设置有弹簧,弹簧的力度大于杉木板面针压的力度,小于针压杉木节疤的力度,以便达到针刺压挤杉木板表面形成孔洞,又避免硬挤压杉木节疤而导致针尖弯曲或折断,以保证产品质量;
3、本木板挤压设备的挤压针的针头为根部大尾小的圆锥形针,使用冲压机的针压模对杉木板的表面进行挤压、针刺时,是瞬间对杉木板表面进行强力挤压形成有一定密度的圆锥形的针孔,同时也强力压缩了杉木板表面疏松的空间,因此相应提高了杉木板表面木质的密度,当增硬漆在杉木板表面的针孔内填充、渗透、固化,油漆的附着力就会更好,另外耐磨漆为根据杉木板特别配制,因此,杉木板的表面硬度提高到5H以上,比原来杉木板的硬度增加了2~3倍以上,产品的附加值和经济效益得到大大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是图1中A-A处的剖视图;
图3是图2中D-D处的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的针压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俯视图;
图6是图4 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针模板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作进一步详述:
如图1至图7所示的本木板挤压设备,它包括机座1和至少设在机座1上的两个工作单元,每个工作单元包括架装在机座1上的机顶3,在机顶3与机座1之间设置有针压模,针压模连接有压模动力缸4,这里的压模动力缸4为气缸,压模动力缸4固定在机顶3上,压模动力缸4的活塞杆4-1竖立向下,活塞杆4-1的下端通过沉头螺钉和一平板连接针压模,针压模连接在竖立安装的多根导柱2上,压模动力缸4可以驱动针压模沿导柱8上下运动;在针压模下方的机座1上设有进料装置,方便笨重的杉木板14就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爱培,未经李爱培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6330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