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铝管接续金具在审
| 申请号: | 201310462909.4 | 申请日: | 2013-09-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320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2 |
| 发明(设计)人: | 孙娜;刘胜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H02G7/00 | 分类号: | H02G7/00;H02G5/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博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1 | 代理人: | 徐国文 |
| 地址: | 10003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接续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铝管接续金具,具体讲涉及一种架空线路铝管式刚性跳线或变电站管母线的接续金具。
背景技术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电力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中国电网也得到迅速发展,电网系统运行电压等级不断提高,网络规模也不断扩大。目前电网建设已成为我国电力建设的主要方向,到2020年将全面建成坚强智能电网,初步实现建设世界一流电网的目标。
目前,传统的变电站管母线接头和铝管式刚性跳线中铝管接头均采用螺栓紧固方式进行连接,连接效果取决于螺栓的紧固程度,铝管在运行中会发生振动,螺栓会因此松动从而造成铝管滑移,因此有必要研制一种连接牢靠的铝管接续金具,消除传统接头方式存在的隐患。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铝管接续金具,可有效消除传统连接方式因螺栓松动引起的铝管滑移故障,方便快捷的进行铝管压接,并具有可靠的电气和机械接续效果。
本发明的目的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铝管接续金具,其改进之处在于,所述金具包括接续管和与所述接续管同轴设置在其内部的接头,在所述接续管内通过所述接头将铝管的端口连接,所述接续管采用的材料为铝或铝合金。
其中,所述接头为中空圆管,中间部位设有凸台。
其中,所述接头的外径小于所述铝管的内径。
其中,所述接头凸台的外径小于等于与所述铝管的外径。
其中,所述铝管为变电站管母线或为铝管式刚性跳线。
其中,所述金具设置在铝管压接装置的压接模具中。
其中,所述铝管压接装置包括盖和底座,所述底座设置在液压压接机工作平台上,所述压接模具设置在所述盖与底座形成的空腔内;连杆通过所述底座的导向槽分别与所述压接模具和液压压接机的压接钳连接。
其中,所述压接模具包括对称设置的上、下压接模具,所述上压接模具和盖之间设有相匹配的插头和插孔;所述下压接模具设有与所述连杆相匹配的插孔;所述盖设有连接装置与所述底座的凸起连接。
其中,所述铝管、接头和接续管通过所述压接装置液压压接为一体。
与现有技术比,本发明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提供的铝管接续金具,可方便快捷的进行铝管压接,具有可靠的电气和机械接续效果。
2、本发明提供的铝管接续金具,能代替传统的螺栓连接方式,连接牢靠,可有效消除传统连接方式因螺栓松动引起的铝管滑移故障。
3、本发明提供的铝管接续金具,结构简单,易于安装、操作。
4、本发明提供的铝管接续金具,经济性良好,适宜在铝管式刚性跳线和变电站管母线连接中推广使用。
5、本发明提供的铝管接续金具,采用铝制接续管,接续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接续管主视图;
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接续管侧视图;
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铝管接续金具和压接铝管的组装图;
图4是:本发明提供的铝管压接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提供的盖主视图;
图6是:本发明提供的盖俯视图;
图7是:本发明提供的上压接模具主视图;
图8是:本发明提供的上压接模具俯视图;
图9是:本发明提供的下压接模具主视图;
图10是:本发明提供的下压接模具俯视图;
图11是:本发明提供的底座主视图;
图12是:本发明提供的底座俯视图;
图13是:本发明提供的连杆主视图;
图14是:本发明提供的连杆俯视图;
其中:1、铝管一;2、接头;3、接续管;4、铝管二;5、盖;6、连接装置;7、上压接模具;8、下压接模具;9、底座;10、凸起;11、导向槽;12、连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以铝管接续金具为例,如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铝管接续金具包括:铝管一1、接头2、接续管3、铝管二4。先将接续管3套到铝管一1或铝管二4上,然后将接头2的两端分别与铝管一1和铝管二4的端口连接,接头2的中间外侧设有凸台,保证铝管一1和铝管二4与接头2接触的面积相同,将组装好的铝管一1、铝管二4和接头2放置在铝管压接装置的压接模具中压接;再将接续管3移到接头2位置处,将组装好的铝管接续金具放置在铝管压接装置的压接模具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6290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盘式制动装置
- 下一篇:一种用于柴油机尾气净化陶瓷的制备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