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N-(3,5-二氯苯基)-3,4-二氯-顺丁烯二酰亚胺在抗真菌感染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62766.7 | 申请日: | 2013-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6580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2 |
发明(设计)人: | 陈小龙;范永仙;陆跃乐;李福革;沈寅初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31/402 | 分类号: | A61K31/402;A61P31/10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正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1 | 代理人: | 黄美娟;王兵 |
地址: | 310014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氯苯 丁烯 亚胺 真菌 感染 中的 应用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顺丁烯二酰亚胺化合物的应用,特别涉及一种N-(3,5-二氯苯基)-3,4-二氯-顺丁烯二酰亚胺在抗真菌感染中的应用。
(二)背景技术
含顺丁烯二酸酐或顺丁烯二酰亚胺结构的天然化合物均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尤其是抗真菌活性。在上世纪60年代末,原上海农药所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寅初课题组在筛选抗油菜菌核病(Sclerotinia sclerotiorum)抗生素时发现的含顺丁烯二酸酐结构的天然化合物(图1)—变构霉素和变构菌素,两者对真菌都有良好的活性。含马来酸酐的Zopfiellin被日本尼桑公司开发为新一代防治灰霉病生物农药,它对菌核病菌的MIC为1.56μg/mL。Scytalidin、Viburspiran、Heveadride和Dihydroepiheveadride都具有很广的抗真菌谱,后两个化合物已被列为抗真菌候选药物。而含顺丁烯二酰亚胺结构的天然化合物-焦土霉素、Aqabamycins以及Arcyruarubins对许多细菌、真菌均具有较好的抗菌效果,其中焦土霉素作为抗菌药已在临床上使用数十年之久。以顺丁烯二酸酐或顺丁烯二酰亚胺为核心结构衍生得到的该类化合物对油菜菌核病菌和灰霉病菌同样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而且毒性低。更重要的是,Sortino等人报道了顺丁烯二酰亚胺类化合物对人体易感染真菌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他们声称该类化合物是有潜力的抗真菌感染候选药物。但只描述了部分化合物。
真菌感染包括浅部真菌病和深部真菌病,凡具有杀灭或抑制真菌生长或繁殖的药物称为抗真菌药(antifungal agents),其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第一代以灰黄霉素为代表,20世纪30年代末从微生物发酵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的,第一个应用于临床,对皮肤癣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但对深部真菌无效,现已停止生产和使用;另外还包括制霉菌素及两性霉素B,均属多烯大环内酯类,主要用于深部真菌的治疗。第二代为咪唑类,主要有酮康唑、克霉唑、咪康唑、益康唑等。第三代为三唑类,包括伊曲康唑、氟康唑以及丙烯胺类的特比萘芬等。目前,抗真菌感染药物具有品种少、毒性大等的特点。寻找新的抗真菌感染药物是永恒的课题。
新化合物N-(3,5-二氯苯基)-3,4-二氯-顺丁烯二酰亚胺的合成制备我们已在国家发明专利201310047509.7中加以描述。但有关该化合物的抗真菌感染中应用研究还未见报道。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N-(3,5-二氯苯基)-3,4-二氯-顺丁烯二酰亚胺在抗真菌感染方面的应用,为新抗真菌感染药物筛选提供依据。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提供N-(3,5-二氯苯基)-3,4-二氯-顺丁烯二酰亚胺在抗真菌感染中的应用。
进一步,所述真菌为白色念珠菌(Canidia albicans)、光滑念珠菌(C.glabrata)、克柔念珠菌(C.krusei)、隐球酵母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须癣毛癣菌(Trichophyton mentagrophytes)、红色毛癣菌(T.rubrum)或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s),优选所述真菌为克柔念珠菌(C.krusei)或隐球酵母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
进一步,所述N-(3,5-二氯苯基)-3,4-二氯-顺丁烯二酰亚胺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0.3~5.0μg/mL,通常所述N-(3,5-二氯苯基)-3,4-二氯-顺丁烯二酰亚胺的MIC都在5.0μg/mL以下,特别是对隐球酵母菌的MIC为0.3μg/mL。
本发明所述N-(3,5-二氯苯基)-3,4-二氯-顺丁烯二酰亚胺在抗真菌感染中的应用方法为:在96孔板中加入PD培养基和测试药物,在特定的培养条件下培养真菌,检测其OD值,并与对照相比计算抑制率及MIC等,具体操作见文献Li,et al.Potent in vitro antifungal activities of naturally occurring acetylenic acids.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2008,52:2442-244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业大学,未经浙江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6276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