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手机来电感应器无效
申请号: | 201310461275.0 | 申请日: | 2013-10-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331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2 |
发明(设计)人: | 周芸 | 申请(专利权)人: | 周芸 |
主分类号: | H04M1/57 | 分类号: | H04M1/57;G08B5/3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3000 安徽省蚌***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手机 来电 感应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无线通讯技术领域,是关于一种手机来电感应器。
背景技术
作为一种通信工具,我们几乎每天都在使用手机,手机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经常因为周围环境噪音太大或手机设在静音状态,而没能及时发现手机来电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果有一种微型感应器放在手机旁边,在手机来电时它发出闪烁红光。为了解决这个实际问题,本发明设计了一种手机来电感应器,它可作为一种手机装饰物能方便的与手机呆在一起,在手机来电时,它迅速以闪烁红光的形式提醒机主及时接听电话。
以下详细说明本发明所述的手机来电感应器在实施过程中所涉及的有关技术内容。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及有益效果:作为一种通信工具,我们几乎每天都在使用手机,手机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经常因为周围环境噪音太大或手机设在静音状态,而没能及时发现手机来电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果有一种微型感应器放在手机旁边,在手机来电时它发出闪烁红光。为了解决这个实际问题,本发明设计了一种手机来电感应器,它可作为一种手机装饰物能方便的与手机呆在一起,在手机来电时,它迅速以闪烁红光的形式提醒机主及时接听电话。
电路工作原理:当手机接收到基站发射的呼叫信号后,手机振铃同时发出特定的频率应答信号,即:手机天线会发出短暂的射频信号,手机来电感应器电路中的高频谐振线圈L1能立即感应到手机发射的射频信号,手机来电感应器通过倍压检波(整流)电路和滤波电路后,因此射频信号为间歇发出,所以红色超高亮发光二极管LED以闪烁发光,它有效感应半径约在0.2米左右,它不针对特定的手机,也就是说只要距离手机来电感应器0.2米之内,手机来电振铃时手机来电感应器就会同时会闪烁发光,提示机主“来电话啦!”。
技术方案:手机来电感应器,它包括高频谐振电路、倍压检波和滤波电路、闪烁发光电路,其特征在于:
高频谐振电路:高频谐振线圈L1的一端接电路地GND,高频谐振线圈L1的另一端接倍压检波和滤波电路中电容C1的一端;
倍压检波和滤波电路:它由电容C1、检波二极管D1、检波二极管D2、电容C2和电容C3组成,电容C1的另一端接检波二极管D1的负极和检波二极管D2的正极,检波二极管D1的正极接电路地GND,检波二极管D2的负极接电容C2的一端和电容C3的一端,电容C2的另一端和电容C3的另一端接电路地GND;
闪烁发光电路:红色超高亮发光二极管LED的正极接检波二极管D2的负极,红色超高亮发光二极管LED的负极接电路地GND。
附图说明
附图是本发明提供的手机来电感应器一个实施例电路工作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按照附图所示的手机来电感应器电路工作原理图和附图说明,并按照发明内容所述的各部分电路中元器件之间连接关系,以及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元器件技术参数要求和电路制作要点进行实施即可实现本发明,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相关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
元器件的选择及其技术参数
L1为高频谐振线圈,选用¢0.51mm漆包线在¢3.1钻头柄上平绕2.5圈,然后脱胎即可;
C1~C2选用瓷片电容,容量均为82PF;C3为涤纶电容,其容量为0.22μF;
D1~D2为检波二极管,可选用的型号为2AP9或2AP10锗二极管,要求正向导通电阻值越小越好:
LED为超高亮发光二极管,选用直径为¢3红色超高亮发光二极管。
电路制作要点、电路调试及使用方法
因手机来电感应器的电路结构比较简单,一般情况下只要选用的电子元器件性能完好,并按照说明书附图中的元器件连接关系进行焊接,物理连接线及焊接质量经过仔细检查正确无误后,本发明的电路基本不需要进行任何调试即可正常工作;
注意:本发明在使用时,手机来电感应器尽量靠近您的手机,以确保感应器能够电感手机发出射频信号;
若手机来电时,手机来电感应器电路中的红色超高亮发光二极管LED不亮或亮度较弱,可适当调整高频谐振线圈L1线圈间隙的疏密,以达到高频谐振线圈L1谐振频率与手机射频信号频率一致,使红色超高亮发光二极管LED的闪烁亮度达到最亮即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周芸,未经周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6127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控制系统的性能测试方法和系统
- 下一篇:一种煤层气水平井综合导向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