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Cu-Zn-In-S量子点发光薄膜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61081.0 | 申请日: | 2013-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894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9 |
发明(设计)人: | 向卫东;骆乐;谢翠屏;王京;杨海龙;梁晓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温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C09K11/62 | 分类号: | C09K11/62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正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1 | 代理人: | 黄美娟;俞慧 |
地址: | 325035***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cu zn in 量子 发光 薄膜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型荧光材料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铜锌铟硫(Cu-Zn-In-S)量子点发光薄膜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新型的荧光纳米晶体(纳米晶体也称量子点),铜铟硫(CuInS2)纳米晶体具有发光强度高、波长可调、制备工艺简单等优点,且与常见的二元荧光量子点相比,不含有毒有害元素,生物相容性、毒性,都优于二元荧光量子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制备发光范围广、发光峰位置可调、量子效率(QY)高、性能稳定的CuInS2量子点,并拓宽其应用领域已成为合成量子点材料的迫切需求。为解决上述问题,Xie等人以醋酸铜、醋酸铟为前驱体,选择十二硫醇为配体控制Cu前驱体的活性,合成得到量子效率为不足3%的CuInS2量子点,并通过包覆ZnS壳材料进一步将量子效率提高到30%(R.Xie,M.Rutherford,X.Peng.,J.Am.Chem.Soc.,2009,131,5691-5697)。核壳结构虽然能显著提高量子效率,但其合成工艺较为繁琐,Zhang等人改进了制备工艺,在保证量子效率的基础上摒弃核壳结构,通过掺杂Zn元素合成了闪锌矿型Cu-Zn-In-S四元合金纳米晶(J.Zhang,R.Xie,W.Yang,Chem.Mater.,2011,23,3357-3361),所用阳离子前驱体同样为醋酸盐。
尽管采用上述方法制备出的量子点荧光性能较好,但它们也存在一些不足:第一,目前合成Cu-Zn-In-S量子点的前驱体多为醋酸盐等长链型分子,长链结构的空间位阻较大、活性较低,会降低Cu离子的扩散速率,不利于结晶,得到的量子点通常只具备一种晶型;第二,合成的量子点通常储存在甲苯、氯仿等高毒性溶剂中,这增加了将量子点应用于LED等器件的难度,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第三,甲苯、氯仿等溶剂极易挥发,溶剂的挥发会造成量子点的团聚,使其荧光性能大幅衰减。在现有公开报道的基础上,我们选取活性高、成核及生长速率快、经济环保的氯化物为前驱体合成了三种不同晶型的Cu-Zn-In-S量子点,并将其分散在性能稳定、不易挥发、无毒无刺激性气味的LED灌封胶中,经过热固化处理制备出一种新型Cu-Zn-In-S量子点发光薄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是要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晶型可控的高性能Cu-Zn-In-S量子点发光薄膜的制备方法,制得的Cu-Zn-In-S量子点发光薄膜荧光光谱可调,兼具Cu-Zn-In-S量子点优异的荧光性能及有机硅AB胶良好的机械加工性能,且制备过程绿色环保,制备方法简单,有望被进一步应用于固态照明LED。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Cu-Zn-In-S量子点发光薄膜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氯化亚铜、氯化铟、锌盐和盖帽剂、表面包覆剂加入到装有非极性高沸点有机溶剂的反应容器中得到Cu、In、Zn混合前体溶液,通入氮气或惰性气体排除反应容器中的空气,搅拌下将Cu、In、Zn混合前体溶液从室温加热至170~200℃,直至形成澄清透明溶液;所述的Cu、In、Zn混合前体溶液中Cu+浓度为0.002~0.02M,表面包覆剂浓度为0.02~0.075M,盖帽剂浓度为0.1~0.5M,Cu+和Zn2+、In2+的投料摩尔比为1:4~21:1~11;
(2)将硫的油胺溶液加入到步骤(1)获得的澄清透明溶液中,使S与Cu+的投料摩尔比为4~42:1,调整温度至150~220℃,维持该温度,使反应进行30~120min,制备得到Cu-Zn-In-S量子点溶液;
(3)将Cu-Zn-In-S量子点溶液自然冷却至室温,加入极性溶剂,离心纯化得到Cu-Zn-In-S量子点;
(4)将制得的Cu-Zn-In-S量子点与LED灌封胶的A组分混合,68~90℃下加热0.5~1h,得到混合物;
(5)将LED灌封胶的B组分与步骤(4)中得到的混合物均匀混合,去除气泡,再将混合均匀的产物涂覆在玻璃基片上,在室温下固化19~29h,得到Cu-Zn-In-S量子点发光薄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温州大学,未经温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6108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合金铝与热锻压覆底不粘锅的生产方法
- 下一篇:多功能移动升降摇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