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硅钢酸洗液杂质含量在线检测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59364.1 | 申请日: | 2013-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158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15 |
发明(设计)人: | 宋俊;宋艳丽;陈云青;杨建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3/00 | 分类号: | G01N3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东信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28 | 代理人: | 杨丹莉;李丹 |
地址: | 20190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硅钢 酸洗 杂质 含量 在线 检测 系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体中杂质含量的测量系统和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在线测量液体中杂质含量的系统和方法。
背景技术
硅钢酸洗废液中含有较多的不溶于酸液的无机盐杂质,这些杂质主要是一些单质硅、二氧化硅、硅酸盐等硅的化合物,以及和硅酸络合的一些铝、镁、钙等重质物。这些杂质在酸液中积聚后,会和越来越多的重质物络合形成硅泥,非常容易堵塞酸洗循环管道、换热器等设备,是酸洗系统最主要的故障成因。此外,采用盐酸酸洗的废液需要回收再生,并将其中的铁元素分离出来,产出氧化铁粉,酸液中的杂质对于氧化铁粉来说是有害元素,直接降低了铁粉的纯度,并导致后期加工中如“聚晶”等各种缺陷,影响产品的加工性能。因此,无论从保障设备正常运行,还是提高氧化铁粉品级的角度来看,酸洗废液中的杂质都必须予以去除。
目前,硅钢酸洗中常用的除杂工艺是絮凝沉淀法,其步骤是将酸洗废液中和到一定的pH值,并使液体中产生新生态的氢氧化铁溶胶,通过溶胶的捕集作用来去除硅、铝等重质物,再加入絮凝剂进行一段时间的沉淀,将酸洗液中的杂质脱除,最终得到的是杂质含量较低、比较清澈的氯化亚铁溶液,作为原料用喷雾焙烧法去生产再生酸和氧化铁粉。这种工艺由于其除杂效果好、生产成本低,因而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对于除杂效果的检测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目前,对于除杂效果的判断,是操作人员肉眼观察沉淀槽溢流液的清澈程度,用经验判断溢流液中的颗粒物是否符合要求。而对于真正的除杂效果,则需要通过最终的氧化铁粉质量来判断。但从酸洗废液除杂再到生产出氧化铁粉,期间还有漫长的喷雾焙烧过程,且对于铁粉质量的检测也需要一定的周期,发现除杂效果不好再反馈到现场,早已错失了调整的最佳时机,也会造成大量的产品质量降级。
为了第一时间掌握除杂效果,需要在除杂工艺完成后,对所得到的氯化亚铁溶液进行在线、实时的杂质含量检测。目前,比较常见的硅含量检测方法有氢氟酸转化分光光度法(硅钼黄(蓝)光度法),它的检测过程是:将溶液中的杂质过滤出来,并溶于氢氟酸中,对水样做酸化处理并加热,使所有非活性硅转化为氟硅酸,再加入掩蔽剂掩蔽过剩的氢氟酸,加入钼酸铵与可溶性硅酸反应,于波长410nm处测定其吸光度,最后与硅校准曲线对照求得硅的浓度。但这种方法只能检测出酸洗液中的含硅量,对于其它杂质完全无法检出。而利用ICP测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测试)则可以解决同时测量多种杂质含量的问题,其是将样品溶液以气溶胶形式导入等离子体炬焰中,样品被蒸发和激发,发射出所含元素的特征波长的光。经分光系统分光后,其谱线强度由光电元件接受并转变为电信号而被记录。根据元素浓度与谱线强度的关系,测定样品中各相应元素的含量。
上述两种杂质含量检测方法,都有其各自的优点和不足。氢氟酸转化分光光度法实施简便,检测成本低,适合在生产现场进行。但检测流程复杂,检测时间也很长(一次检测需2小时左右),需要经过过滤、干燥、溶解、酸化、加热、滴定、分光比对等繁琐的步骤,对检测人员的操作素质要求很高,而且检测过程中需要接触到氢氟酸(剧毒),对操作人员的职业健康不利,检测范围也只能限定在硅及其化合物的检测,对酸液中的其它杂质无效。而ICP测试流程短,检测过程完全自动化进行,只需将样品放入光谱仪即可快速输出检测结果,且检测精度非常高,检测范围也很宽,可以同时检测出酸液中所有的杂质含量。但检测仪的价格非常昂贵,一般功能的检测仪售价都超过80万,而且设备对环境要求比较高,安装在工况比较恶劣的生产现场显然是不合适的。
除此之外,上述的两种检测方法还有一个共同点,都是需要对被测溶液进行取样,之后在实验室或者检测设备中完成测试,这实际还是一种离线检测手段,无法做到对除杂效果的在线、实时监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5936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