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净式养殖池塘及其构建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459153.8 | 申请日: | 2013-10-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353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9 |
发明(设计)人: | 刘光谋;卞大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威海长青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K63/00 | 分类号: | A01K63/00 |
代理公司: | 青岛高晓专利事务所 37104 | 代理人: | 张晓波 |
地址: | 2643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净 养殖 池塘 及其 构建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自净式养殖池塘及其构建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沿海地区池塘虾参养殖池较多,但养殖产量不稳定、效益低下始终困扰产业的健康发展,除生产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外,由于池塘构建不合理,造成水质差也是影响养殖的重要原因。如:沿海土壤中沉积了大量腐殖质,土壤中有害细菌含量十分高,即使在池塘投苗前采取生石灰消毒等处理措施,经过长期养殖发现,虾参养殖生产状况仍不乐观,产量一直受到限制,经过水体化验发现重金属含量普遍超标,重金属超标的原因是养殖池周边及底部的土壤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元素,该重金属元素主要来源于陆地污水排放及沿海养殖、作业等因素造成,由于海边土壤主要以海沙、淤泥沉积为主,重金属元素很容易沉积到土壤之中,如何从根本上解决池塘养殖水环境改良的技术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养殖户。
发明内容
为解决目前养殖池塘水质改良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自净式养殖池塘并同时提供其构建方法。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自净式养殖池塘,包括一矩形养殖池,养殖池分别设有进水口及溢水口,其特征在于:在养殖池外部至少一侧设置渗透沟,渗透沟沟壁与塘坝坡底重合。
所述的养殖池塘坝坡度为60度。
所述的渗透沟的宽度为养殖池宽度的1/5-1/3,深度超过养殖池深度至少80公分。
一种自净式室外养殖池的构建方法,其包括下列步骤:
(1)、在沿海潮上带具有自行或动力纳入海水条件的土地上开挖养殖池,养殖池长比例为2-3:1,养殖池开挖完成后,在养殖池的一端设置进水口,在养殖池的另一端设置溢水口,溢水口主要用于雨水大时排出淡水;
(2)在养殖池外部至少一侧的土地上开挖渗透沟,渗透沟沟壁与塘坝坡底重合,渗透沟的宽度为养殖池宽度的1/5-1/3;
(3)向养殖池内注入海水,水体深度一般控制在1.2-1.5米,观察渗透沟中渗水情况,如渗水量小需继续加大渗透沟的深度,直至渗透沟渗水量达到池塘水位24小时下降20±5公分为宜。
本发明所提供的自净式养殖池塘通过在养殖池外侧修建渗透沟,利用进水口及养殖池与渗透沟的水位差实现养殖池内的水体交换,在水体交换的过程中,养殖池内的重金属等有害元素随水体渗透到渗透沟中排出,从而实现养殖池自净的效果。该自净式养殖池结构合理、构建方法操作简便,通过与常规养殖池比较,其养殖物发病率及死亡率大幅降低,产量明显提高,对沿海养殖产业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
附图说明
附图1为该自净式养殖池的俯视图。
附图2为附图1中A-A向剖视图。
图中,1、养殖池,2、进水口,3、溢水口,4、塘坝,5、渗透沟,6、土壤。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如附图1所示,自净式室外养殖池塘,包括矩形养殖池1,养殖池分别设有进水口2及溢水口3,进水口2用于向养殖池内补充新鲜海水,溢水口3的作用是用于雨水大时将养殖池表层的淡水排出。
如附图1所示,在养殖池长边及设有溢水口的端部外侧分别设有渗透沟5。具体设置时,可以在养殖池的一边或多边外侧构建渗透沟5,渗透沟5的数量根据养殖池的面积及土壤6环境合理确定。
如附图2所示,渗透沟5在开挖时,其沟壁与塘坝4坡底重合,塘坝4的坡度一般控制为60度,渗透沟的宽度为养殖池宽度的1/5-1/3之间。以本实施例为例,养殖池的宽度一般在50-60米之间,渗透沟的相应宽度选择为12-15米之间。一般来说,要达到较好的渗透效果,渗透沟5的深度至少应超过养殖池深度80cm以上,具体深度控制方法在后述的构建方法中提及。
该自净式室外养殖池的具体构建方法如下:
(1)、在沿海潮上带具有自行或动力钠入海水条件的土地上开挖养殖池,养殖池长比例为2-3:1,实际操作中,每个池塘以8-12亩为宜。养殖池开挖完成后,在养殖池的一端设置进水口,在养殖池的另一端设置溢水口,溢水口主要用于雨水大时排出淡水,进水口的高度高于溢水口的高度。
(2)在养殖池外部至少一侧的土地上开挖渗透沟,渗透沟沟壁与塘坝坡底重合,渗透沟的宽度为养殖池宽度的1/5-1/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威海长青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威海长青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5915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滚动摩擦磨损试验装置
- 下一篇:输送装置及其操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