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界定竹黄与竹肉界线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310456374.X | 申请日: | 2013-09-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128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15 |
| 发明(设计)人: | 王传贵;张双燕;裴韵文;陈美玲;王翔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农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N21/84 | 分类号: | G01N21/84;G01N1/28 |
| 代理公司: | 安徽合肥华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12 | 代理人: | 余成俊 |
| 地址: | 230036 安徽省合肥市长***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界定 竹黄 界线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木材解剖领域,具体是一种利用图像测量软件对竹材横切面维管束进行测量,分析维管束的变化趋势,从而得到竹黄与竹肉分界线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木材工业的发展,木材的供需矛盾日益尖锐。竹类植物以其特有的优势,逐渐成为了木材的替代品,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森林资源。我国是竹类植物最丰富的国家,在竹子的种类和数量上都居世界的首位。在当今科技越来越发达的时代,竹材的利用也愈加广泛,尤其是竹材人造板、竹材复合板、竹材装饰等领域的进一步开发,使竹材的应用有了更广阔的前景。
竹材的竹壁由竹青、竹肉、竹黄3部分组成。竹青是竹壁的外侧部分,组织紧密,质地坚韧,表面光滑,附着一层蜡质。竹黄在竹壁的内侧,组织疏松,质地脆弱,一般呈黄色。竹肉位于竹青和竹黄之间,由维管束和基本组织构成。
竹材在加工过程中有二分之一的原料变成加工剩余物后弃之不用,其中以竹青、竹黄这两部分原料最多,这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而且造成了竹材资源的浪费。目前生产中,竹青竹黄的去除完全仅凭借工人的经验。而在对竹材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多将竹壁平均分为三份,分别以靠近竹内壁1/3的部位作为竹黄,靠近竹外壁1/3的部位作为竹青来展开研究,至今未见有具体方法对竹黄与竹肉进行分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界定竹黄与竹肉分界的方法,该种方法能有效提高竹材的利用,减少材料的浪费。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界定竹黄与竹肉分界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竹样切片放在Motic SMZ-168图像测量系统中,测试从竹黄至竹青的维管束的分布密度,面积,周长的变化,其中维管束分布密度是计算每个网格中维管束个数;面积是每个网格中至少三个维管束面积的均值求得的,周长的计算亦是如此;
(2)将维管束分布密度、面积和周长的数据制成折线图,可发现在同一部位,其维管束的分布密度、面积和周长变化趋势一致,且在竹黄与竹肉附近出现清晰“拐点”,此“拐点”即为竹黄与竹肉的分界。
本发明有益效果:
本发明方法简单易行,能够快速得到竹黄与竹肉分界线,从而提高竹材的利用率,避免竹材资源的浪费。
附图说明
图1为维管束测试图。
具体实施方式
1、将切片放在Motic SMZ-168图像测量系统中,在横切面上设置宽5mm,高1mm的矩形网格(如图1所示),测试从竹黄至竹青的网格数,由于竹壁厚不同,网格数也不同,测试内容包括维管束的分布密度,面积,周长,其中维管束分布密度是计算每个网格中维管束个数;面积是每个网格中至少三个维管束面积的均值求得的,周长的计算亦是如此;
2、将维管束分布密度、面积和周长的数据制成折线图,可发现在同一部位,其维管束的分布密度、面积和周长变化趋势一致,且在竹黄与竹肉附近出现清晰“拐点”,此“拐点”即为竹黄与竹肉的分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农业大学,未经安徽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5637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