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矿用防水型救生舱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55413.4 | 申请日: | 2013-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109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15 |
发明(设计)人: | 金龙哲;栗婧;李乾坤;平玉城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F11/00 | 分类号: | E21F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智普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01 | 代理人: | 皋吉甫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水 救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矿井或隧道中或其自身的安全装置,特别是一种矿用防水型救生舱,能够在透水事故中使用,保证避险人员的安全。
背景技术
矿用救生舱是一种用在地下矿山发生诸如爆炸、瓦斯突出、冒顶、外因火灾、塌方冒顶或者有毒有害气体逸散时,供矿工紧急避险的生命庇护场所,通常要求具备防毒、防火、防震、隔爆等功能。目前由于研发、生产、应用管理技术水平相对薄弱,国内矿用救生舱在我国矿山应用和普及程度远低于国外发达矿山,其技术水平,尤其是救生舱气密性、隔热性、防火性、抗压性存在很大不足,使避险人员在避险环境下存在二次伤害的可能性。此外,传统的矿用救生舱通常是仅针对火情、有毒气体等泄露,由于舱体的结构特性和承压性能的局限性,无法在透水事故中为避险人员提供避难场所,限制了矿用救生舱在矿难事故中的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上述技术缺陷之一,提供一种受力均匀,承压性能强,不仅适合于井下发生的各种矿难事故,也适合于井下发生的透水事故的矿用防水型救生舱,最大限度地保护矿井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同时,该防水型救生舱是可以随着工作面移动的,可以节省大量重复建设的投资。
为此,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矿用防水型救生舱,其特征在于,所述矿用防水型救生舱的舱体是由多节舱体基本单元、舱首封头(1)和舱尾封头(5)组成,救生舱内部通过隔离门(14)分隔成相互独立的过渡舱(12)和生存舱(13)两部分,其中所述舱体基本单元是由钢板卷成的圆筒形结构,舱首封头和舱尾封头都采用弧形封头;所述多节舱体基本单元之间依靠反向法兰(9)进行连接,舱体内壁焊接倒T字型加强筋(10) ,且所述舱体内壁上覆盖有隔热层(11)。
优选地,所述救生舱包括主舱门(6)和应急门(7),其中主舱门(6)位于舱首封头(1) ,应急门(7) 设置于生存舱顶部。
优选地,所述应急门(7)上增设有辅助弹簧(8)。
优选地,所述过渡舱内设置有排水系统,所述排水系统包括抽水泵(15)以及排水管路。
优选地,所述过渡舱(12)内设气幕喷淋系统,所述气幕喷淋系统包括气幕装置和喷淋装置,其中的气幕装置的排风管位于主舱门(6)顶部,排气管上开设有一排或多排气孔;所述喷淋装置的喷口位于隔离门(14)顶部,喷口倾斜向下;所述气幕装置以及喷淋装置同时与空气瓶(34)相连。
优选地,所述矿用防水型救生舱的供氧系统包括压风供氧设备,氧气瓶供氧设备和化学供氧设备。
优选地,所述压风供氧设备通过压风管道接口(16)与井下压风管道相连,井下压风管道的风流由井下压风管道进入压风供氧设备的压风管后,依次通过压力表和减压空滤器(17)后,由压风管出口(18)流出,所述压风管出口(18)处还设置有消音器;
所述氧气瓶供氧设备包括多个氧气瓶(19)和氧气流量控制箱(20),所述流量控制箱(20)包括切断和调整各个氧气瓶流量的氧气瓶截止阀(26)、对多个氧气瓶进行汇合和减压的汇流排(21)、压力表(22)、流量计(23)、消音器(24)、氧气出口(25)等;所述氧气瓶(19)通过各自的所述氧气瓶截止阀(26)与所述汇流排(21)相连,氧气经过汇流排的汇合和减压后依次通过压力表(22)、流量计(23),之后再经过氧气出口(25)排出,所述氧气出口(25)处设置有消音器。
优选地,所述防水型救生舱内设有气压平衡系统,气压平衡系统包括检测生存舱内气压的气压表、空气瓶(34)以及与所述空气瓶(34)相连的便携式直流气泵,当气压表检测舱内气压偏高时,利用直流气泵将舱内的空气压入空气瓶中;当气压表检测舱内气压偏低时,释放空气瓶中的气体。
优选地,防水型救生舱内部设置有空气净化系统,包括环境检测装置和空气净化装置,
所述环境检测装置用于自动检测预定气体,当气体超过预定的标准时会通过环境检测装置中的报警单元自动报警;
所述空气净化装置用于对舱内空气进行过滤,达到排放标准后通过单向管路排出。
优选地,所述防水型救生舱内设置有环境温度控制系统,所述环境温度控制系统所包含的蓄冰空调(27)出风口与空气净化装置(28)的进风口相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科技大学,未经北京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5541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