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炼钢转炉、钢包用镁碳砖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454103.0 | 申请日: | 2013-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241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2 |
发明(设计)人: | 陈希来;徐袁琳;鲍继荣;姚建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金磊高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35/66 | 分类号: | C04B35/66 |
代理公司: | 杭州丰禾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14 | 代理人: | 曹康华 |
地址: | 313220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炼钢 转炉 钢包 用镁碳砖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耐火材料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炼钢系统用镁碳砖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截至目前,镁碳砖(MgO-C)是炼钢转炉、钢包用主要内衬材料。从用后转炉、钢包的破损调查看,镁碳砖的损毁主要是:一方面,碳的抗氧化性差、易氧化,随之带来砖体抗渣侵蚀、抗剥落性变差;另一方面,镁碳砖所采用的碳主要是鳞片石墨,由于其独特的片层结构会在砖体成型时,平行压力成型方向产生弹性效应,造成砖体结构出现层裂及传热各向异性而引起的应力集中,加速砖体结构破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抗氧化、抗渣侵蚀及抗热剥落性能强的镁碳砖,从而有效提高了转炉及钢包使用寿命,有利于冶金企业降本增效。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炼钢转炉、钢包镁碳砖,由以下原料按重量百分比配制而成:电熔镁砂 75~85%, 颗粒状石墨 3~14%, 抗氧化剂1~5%,结合剂 2~5%。
作为优选,所述电熔镁砂粒度组成为:6~3mm的电熔镁砂8~15%、 3~1mm的电熔镁砂8~15%、1~0.5mm的电熔镁砂8~15%、0.5~0.088mm的电熔镁砂14~31%、<0.088mm的电熔镁砂6~24%,其中,在镁砂中,MgO重量百分比大于或等于96%。
作为优选,所述颗粒状石墨中C的重量百分比大于或等于98%,且所述颗粒状石墨为人造石墨、废石墨电极或废石墨碳套辊。
作为优选,所述的颗粒状石墨是这样加工而成的:先破碎成1~0.045mm的颗粒,然后这些颗粒经铝溶胶或锆溶胶浸渍后烘干而成。
作为优选,所述抗氧化剂为铝粉、硅粉或碳化硅粉,其粒度为0.075~0.045mm。
作为优选,所述结合剂为热固性酚醛树脂。
一种炼钢转炉、钢包用镁碳砖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块状电熔镁砂经过颚式破碎机、对辊式破碎机、圆锥式破碎机进行机械破碎,再送入球磨机进行细磨,经过筛网筛分后,制成粒度为6~3mm、 3~1mm、1~0.5mm、0.5~0.088mm、<0.088mm五种规格的电熔镁砂;(2),按要求的重量百分比进行配料,经配好的料送入混料机内进行混练,其加料顺序为先加入6~3mm、 3~1mm、1~0.5mm的电熔镁砂,然后加入热固性酚醛树脂结合剂,再加入颗粒状石墨,最后加入0.5~0.088mm、<0.088mm的电熔镁砂及抗氧化剂的混合粉,混料的总时间不少于25分钟;(3),将混合好的物料加入模具中,进行加压成型;(4),将成型的坯料送入烘房内,进行烘烤;(5),半成品出窑后进行检验和包装。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涉及到的一种炼钢转炉、钢包用镁砖,通过采用颗粒状石墨替代鳞片石墨,有效解决了成型时砖体结构出现层裂、使用时因传热各向异性而引起的应力集中造成砖体结构破坏的问题,提高了材料的成品率及抗热剥落、结构剥落性能;同时,含经溶胶浸渍后石墨的镁碳砖,因溶胶渗透及包覆碳颗粒,可极大提高碳的抗氧化性能,同时采用的溶胶在烘干后为高熔点、高抗侵蚀的陶瓷相,会进一步提高材料的抗渣侵蚀性能。
本发明经过科学合理的配料及热处理工艺,制备的镁碳砖抗氧化、抗渣侵蚀及抗热剥落、结构剥落性能优良,使用寿命高,能适用于炼钢转炉、钢包,特别是在钢包渣线等易氧化、易渣侵蚀及剥落部位效果非常明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实施例:将不同原料的组分进行如下表的不同重量百分比配比:
其性能如下表给以体现:
渣侵蚀指数:
将镁碳砖制成40×40×160的条状试样,采用回转抗渣法将试样于1650℃回转炉中并保温2小时。横向切开试样断面,检测试样的渣侵蚀指数。每一配方需3条试样,并取平均值。
抗热震性:
将高温炉预加热到1100±10℃并保温15min后,迅速将试样移至炉膛内,保温20min后,迅速将试样浸入5~35℃流动水中,急剧冷却3min后立即取出,在空气中放置时间不少于5min。然后将试样再次放入炉内,重复上述过程,直至试样出现大的裂纹,不能继续实验为止,记录实验次数。每一配方需3条试样,并取平均值。
氧化层厚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金磊高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金磊高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5410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