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池塘异位生态水处理设施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51523.3 | 申请日: | 2013-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612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25 |
发明(设计)人: | 刘兴国;顾兆俊;徐皓;朱浩;吴宗凡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63/04 | 分类号: | A01K63/04 |
代理公司: |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7 | 代理人: | 李明洁 |
地址: | 200092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池塘 生态 水处理 设施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池塘养殖领域,尤其涉及池塘养殖的污染控制与再利用技术。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世界上池塘养殖规模最大的国家,由于产业发展水平不高,相关设施化、水质调控、污染控制等技术水平也不高。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虽然开展了大规模的池塘改造建设,提高了养殖产量,带动了池塘养殖业的发展,但依然存在着池塘养殖设施化程度低,养殖污染严重,养殖物质转化效率不高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池塘养殖业的发展。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一些研究人员提出了池塘设施的构建方法,但进展不大。国外对池塘构建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但缺少相应的构建技术。在池塘养殖水质调控方面,由于内陆池塘养殖的普遍性和粗放性,人们不重视池塘养殖水质调控技术研究,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虽然出现了生物浮床、人工湿地、生态塘等池塘工程化调控技术,解决了一些问题,但多数研究没有应用于生产过程。
在池塘高效养殖生态系统构建方面,我国虽然有“桑基渔业”、“蔗基渔业”等历史悠久的典范模式,但由于缺乏系统性研究,一致没有形成模式。近年来,国内虽然在虾池封闭式综合养殖技术,多池循环水对虾养殖系统、“渔-稻共作”的生态系统、复合人工湿地-池塘养殖生态系统等方面开展了一些研究,但总的来看,国内外在池塘养殖污染物再利用方面的技术还不够成熟,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是:
第一,传统养殖池塘结构简单,养殖生态效率不高;
第二,传统池塘混养方式,虽然可以充分利用水体中不同生态位,但存在着不同鱼类应急性不同的相互影响和捕捞不便等问题;
第三,传统池塘存在着养殖水体环境调控难等问题;
第四,传统池塘养殖中鱼类排泄物和粪便残饵等主要沉积在池底,造成养殖环境恶化、沉积污染严重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池塘异位生态水处理设施,将养殖池塘分隔为若干个首尾顺次相连的养殖区域,不同生态位的鱼类养殖在不同的养殖区域内,水体沿定向在养殖区域之间循环流动,利用环形跑道式的水循环在充分利用水体营养的同时处理各种污染物,将净化的水体循环利用,从而提高养殖生态效率,节水减排。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池塘异位生态水处理设施,其特征在于:
在长条形的养殖池塘内,沿其长度方向布置一道“T”字形的隔水墙,隔水墙的横墙段与两侧塘埂相连,将养殖池塘分割为水表面积之比为15%:85%~25%:75%的吃食性鱼类养殖区和滤食性鱼类养殖区,竖墙段位于吃食性鱼类养殖区内,其尾端与塘埂留有一段间距,将该养殖区域分隔为“U”字形的养殖区。
在横墙段上,分别开设捕鱼闸门和进水闸门、将吃食性鱼类养殖区的两端分别与滤食性鱼类养殖区连通,捕鱼闸门靠近水面,进水闸门靠近池底,两闸门上分别配置活动的阀板和拦鱼网,在捕鱼闸门两侧配置可安装活动捕鱼网箱的插槽。
在吃食性鱼类养殖区靠近捕鱼闸门的一端池底上开设锥形的集污坑,集污坑开口面积为吃食性鱼类养殖区水表面积的15%~25%,在集污坑上方水面处布置一个涌浪集污机,涌浪集污机下方的集污坑底部开设集污井,集污井井口上配置拦鱼格栅,在集污坑上方的塘埂上配置气力投饲机,安装在塘埂上的涡轮风机为气力投饲机供应压缩空气,
输污管横向覆埋在池底,一端伸入吃食性鱼类养殖区内与集污井底连通,一端伸入滤食性鱼类养殖区内,与竖直布置在该区域内的曝气管下端连通,曝气管上端伸出水面上方。
输气软管一端从曝气管上端伸入输污管内,端部配置曝气器,曝气器悬挂在水面下方,另一端与涡轮风机相连,由涡轮风机为曝气管供应压缩空气。
在吃食性鱼类养殖区“U”字形底边的上层养殖水体中,布置水车增氧机,水车增氧机的水流输送方向为将吃食性鱼类养殖区的水体由进水闸门一端朝向捕鱼闸门一端推动的方向。
本发明养殖池塘将混养鱼类按照不同的生态位分隔开来,将池塘分割成吃食性鱼类养殖区和滤食性鱼类养殖区,两区之间的水表面积比约为4:1左右,吃食性鱼类养殖区为“U”字形,有利于在该区域内形成定向的水流,并水流集污,同时,延长了水体的停留时间,有利于溶氧均匀,最后,还方便赶鱼捕捞。
吃食性鱼类养殖区内的集污坑实际上是鱼类的吃食和排泄区,气力投饲机布置在集污坑上方的塘埂上,将鱼饵投饲到集污坑上方的水体中,吸引吃食性鱼类在集污坑内多活动,便于粪便、残饵收集并排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5152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