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超疏水表面的电润湿微流体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51092.0 | 申请日: | 2013-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640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25 |
发明(设计)人: | 吴俊;夏军;王保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19/08 | 分类号: | B01J19/08 |
代理公司: | 南京瑞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49 | 代理人: | 杨晓玲 |
地址: | 21118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疏水 表面 润湿 流体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润湿微流体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基于超疏水表面的电润湿微流体装置。
背景技术
电润湿技术是近年来得到广泛应用研究的新型微流体技术,其具有功耗低、响应速度快、器件结构简单、体积小等特点。目前主流的电润湿微流体装置均基于光滑平整的微流体操控平台,包含了疏水性绝缘层、光滑平整电极层。但是器件仍然存在水滴接触角饱和以及固体表面对流体的迟滞力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到电润湿器件的性能及可应用范围。研究人员发现部分超疏水表面具有显著的减迟滞特性,并且基于不同浸润态可观察到更大范围的接触角改变。然而,电润湿效应对微流体的操控功能完全依赖于对水滴浸润性的调节,在普通超疏水表面进行浸润性调节会导致从具有减迟滞特性的Cassie态到具有强迟滞特性Wenzel态的转换,而由于能量壁垒的作用,处于Wenzel态的水滴无法自动回复至Cassie态。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超疏水表面的电润湿微流体装置,可以在电润湿操作过程中维持在非浸润的Cassie态,从而具备超疏水表面的减迟滞特性。
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基于超疏水表面的电润湿微流体装置,包括一个微流体操控的下基板、一个微流体操控的上基板、以及位于下基板和上基板之间的微流体腔,所述下基板的上表面上设置有微纳米双重结构;所述微纳米双重结构中的微米结构包括并排间隔布置在下基板上表面上的一组微米级条状结构(对材料无特殊要求,只要满足微米级即可),所述条状结构的表面覆盖有一层导电层,所述导电层的表面覆盖有一层疏水介质层;所述微纳米双重结构中的纳米结构包括布置在下基板上表面上的纳米级结构阵列(对材料和结构阵列的单元无特殊要求,只要满足纳米级即可),所述结构阵列的表面覆盖有一层疏水介质层,所述结构阵列布置在相邻条状结构的间隙之间;所述下基板上表面的裸露处覆盖有一层疏水介质层;
所述上基板的下表面覆盖有一层疏水介质层,在上基板和其上覆盖的疏水介质层之间并排间隔布置有一组电极,所述电极的长度方向取向和条状结构的长度方向取向相垂直。
优选的,所述微流体腔内为水性微流体,所述下基板与水性微流体接触角大于150°,具有超疏水性。
所述疏水介质层可以为含氟聚合物,比如聚四氟乙烯。
所述上基板和电极均为透明材质,便于观察并记录微流体操控特性。
所述所有条状结构表面的导电层在下基板的末端相连,实现统一加电,从而简化驱动电路。
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的基于超疏水表面的电润湿微流体装置,创新地提出了基于复合超疏水结构的微流体操控界面,在电润湿效应作用下实现浸润性大范围可回复调控的同时,实现相比光滑疏水表面更快速的调控速度;首先,由于三相接触线沿着条状结构间隙的位移过程中其长度保持不变,从而不会增加额外的粘附力,基于此原理,利用该种条状结构形成的超疏水表面,电润湿效应可在其表面实现可回复的大范围浸润性调整;其次,在条状结构底部间隙的纳米结构表面由于不存在电极,可避免受到电润湿效应的影响,稳定维持在Cassie状态,在条状结构超疏水表面进行浸润性调整的过程中,提供可靠的减迟滞特性,提高流体位移速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在无电润湿工作电压作用下的截面图;
图2为本发明在无电润湿工作电压作用下的侧面图;
图3为本发明在有电润湿工作电压作用下的截面图;
图4为本发明在有电润湿工作电压作用下上基板的侧面图;
图5为本发明在有电润湿工作电压作用下上基板的侧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图2所示为一种基于超疏水表面的电润湿微流体装置,包括一个微流体操控的下基板12、一个微流体操控的上基板11、以及位于下基板12和上基板11之间的微流体腔10,所述微流体腔10内为水性微流体13,所述下基板12的上表面上设置有微纳米双重结构;所述微纳米双重结构中的微米结构包括并排间隔布置在下基板12上表面上的一组微米级条状结构16,所述条状结构16的表面覆盖有一层导电层18,所述导电层18的表面覆盖有一层疏水介质层19;所述微纳米双重结构中的纳米结构包括布置在下基板12上表面上的纳米级结构阵列17,所述结构阵列17的表面覆盖有一层疏水介质层19,所述结构阵列17布置在相邻条状结构16的间隙之间;所述下基板12上表面的裸露处覆盖有一层疏水介质层19;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5109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仿制天然高岬石的制作工艺
- 下一篇:一种含有低熔点纤维的伤口敷料及其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