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灌溉系统及应用该灌溉系统浇灌水紫树幼苗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310450081.0 | 申请日: | 2013-09-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037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15 |
| 发明(设计)人: | 王正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A01G25/00 | 分类号: | A01G25/00;A01G25/16 |
| 代理公司: | 北京元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1308 | 代理人: | 周维锋 |
| 地址: | 400036 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灌溉系统 应用 浇灌 水紫树 幼苗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施农业中的灌溉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园艺植物节水灌溉系统及应用该灌溉系统浇灌水紫树幼苗的方法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水对于园艺植物栽培生产至关重要,为园艺植物灌水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其不但耗时长,而且用工多,另外随着我国水资源日益缺乏,有效合理的利用水资源就必须要大力发展节水灌溉。
目前,采用的灌溉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地面灌溉,是利用地面灌水沟、畦或格田进行灌溉的方法。地面灌溉是古老的和最常见的灌溉方法,其需要较少的没备,投资少,成本低,但灌水量较大,容易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板结;
②喷灌,是利用喷头等专用设备把有压水喷洒到空中,形成水滴落到地喷灌面和作物表面的灌水方法,该灌溉方法的缺点是设备投入较大,在风大地区或多风季节不能应用;
③地下灌溉,地下灌溉是将管道埋在土中,水分从管道中渗出湿润土壤,供水灌溉,是一种节水效果较理想的灌溉模式。但该种灌溉方法的建设成本较高,而且维修困难,因而难以推广;
④滴灌,滴灌是直接将水分或肥料养分输送到植株根系附近土壤表层或深层的自动化与机械化结合的最先进的灌溉方式,具有持续供水、节约用水、不破坏土壤结构、维持土壤水分稳定、省工、省时等优点。但其设备投资大,而且为保证滴头不受堵塞,对水质的要求比较严格,滤水装备要精密,耗资很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灌溉系统,该灌溉系统采用综合了地面灌溉与地下灌溉的长处,具有建设费用低,自动化程度高,节水效果显著等优点,解决了现有灌溉方式浪费水、肥料以及对土壤易造成伤害等问题。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手段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灌溉系统,包括:水渠系统、栽培容器、节水灌溉控制系统,其中,
水渠系统,由多条在地表开设的水渠组成;
栽培容器,安放在水渠上,所述栽培容器的底部设置有通孔,栽培容器内侧底部的水平高度低于水渠内最高水位线的高度;
节水灌溉控制系统,用于控制水渠内的水位和灌溉时间。
进一步,所述节水灌溉控制系统,包括自动供排水装置、土壤湿度传感器、水位传感器和控制单元,所述自动供排水装置、土壤湿度传感器和水位传感器分别与控制单元连接;所述土壤湿度传感器设置于栽培容器中;所述控制单元用于从土壤湿度传感器处获得土壤含水量信息,并根据所述土壤含水量信息控制自动供排水装置对水渠进行抽、排水动作;所述水位传感器用于检测水渠中的水位高度,并将水位信息发送至控制单元,控制单元根据获得的即时水位信息判断是否结束自动供排水装置的动作。
进一步,所述自动供排水装置包括储水池和与储水池连接的水泵,所述水泵与水渠入口连通,所述水渠出口与储水池连通,所述储水池的水中混有营养元素。当所述土壤湿度传感器感测到所述栽培容器中缺水时,向所述控制单元发出给水信号,控制单元发出控制信号控制所述水泵打开,向水渠给水;当所述水渠中的水位达到设定的高度时,所述控制单元给水泵信号使之关闭。
进一步,所述栽培容器内侧底部的水平高度低于水渠内最高水位线高度1-3cm;
进一步,所述水渠出口处设置有电磁阀门,所述电磁阀门与控制单元连接。
进一步,所述控制单元为可编程控制器。
进一步,所述水渠由水泥材料砌成,水渠顶部密封覆盖有透明材料。
进一步,所述水渠内侧表面铺设有由黑色材料制成的吸热层。
进一步,所述水渠的两面侧壁上开设用于放置栽培容器的台阶。
进一步,所述台阶上设置有卡紧栽培容器的装置。
应用该灌溉系统浇灌水紫树幼苗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向栽培容器中加入土壤,保证有效土壤层厚度大于30㎝;
B将水紫树幼苗移栽入栽培容器中,幼苗的密度控制为行距15~25㎝,株距15~25㎝;
C土壤湿度传感器检测土壤中的含水量,当土壤湿度低于80%时,向控制单元发出给水信号,控制单元控制水泵打开,向水渠给水,当水渠的水位达到设定的水位极限值时,水位传感器发送信号给控制单元,控制水泵降低水流量,避免水位迈过极限值,保证单次灌溉土壤吸水时间为30~40分钟。
进一步,土壤选用紫色土。
本发明的灌溉系统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未经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5008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