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胭脂鱼亲鱼培育与促熟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49834.6 | 申请日: | 2013-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612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25 |
发明(设计)人: | 周波;刘光迅;陈先均;陈春娜;赖见生;沈丹舟;柯红雨;马世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 |
代理公司: | 成都立信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51100 | 代理人: | 江晓萍 |
地址: | 611731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胭脂 鱼亲鱼 培育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胭脂鱼亲鱼培育与促熟方法。
背景技术:
胭胭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为我国特有名贵珍稀鱼类,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研究价值,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分布于长江中上游江段。由于长期过度捕捞和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其自然资源受到严重破坏,被我国列为濒危物种。
目前,鱼类的亲鱼培育和促熟技术还没有形成完备的技术体系和方案,主要还是在成鱼养殖的基础上减少放养密度、加强产前培育、采取产前水流刺激等措施进行。胭脂鱼的亲鱼培育也是参照这种方案进行,具体如下:
1、放养密度:放养密度一般为每667m2放养100—150kg;
2、施肥:采取“施肥为主、精料为辅”的原则;
3、投喂:日投饵量一般按鱼体重的1—2%投喂精料,催产前15—20天停止投喂;
4、水质调节:培育池水质保持“肥、活、嫩、爽”原则;
5、换水冲水:临产前每天冲水2—5小时,冲水方式为水面冲水。
由于对胭脂鱼亲鱼培育和促熟技术缺乏深入的研究,还没有形成完备的技术体系和方案,因此,养殖池塘的利用率低,在生产过程中经常出现亲鱼成熟率低、催产率低、苗种生产不稳定等情况发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以上不足,提供一种可增加培育池塘利用率,提高胭脂鱼亲鱼成熟率和催产率的胭脂鱼亲鱼培育与促熟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来实现的:
本发明胭脂鱼亲鱼培育与促熟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产后培育:根据进行完人工催产的胭脂鱼亲鱼受伤情况注射2—3次消炎药物并在水质清新的池塘内微流水暂养10—15天,暂养期间投喂少量新鲜鲜活饵料水蚯蚓,以利于产后亲鱼恢复体力;
2)待亲鱼恢复体力后放回培育池放养:放养密度为每667m2230~280kg为宜;
3)饵料投喂:以精料投喂为主,鲜活水蚯蚓为辅,精料中蛋白含量为精料总重量的40—45%营养全面的全价配合饲料,日投喂量按亲鱼体重的3—5%投喂,培育期间每月投喂1—2次水蚯蚓,按亲鱼体重的3~8%投喂;
4)水质调节:溶氧含量至少为5mg.L—1,浮游植物生物量在20—30 mg.L—1;
5)产前培育:产前1个月饵料全部改为投喂水蚯蚓,按亲鱼体重的3~8%投喂;
6)产前促熟:人工催产前1个月降低水位至0.8~1.2m,并开始水流刺激,水流刺激采取水面和水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上述的产后培育注射消炎药物为青霉素钠溶液,按0.5万单位/kg注射青霉素钠溶液。
上述的水面刺激是通过进水口进水刺激,水流量要求为0.02—0.03m3/min,水下刺激采用1.5KW潜水泵于水下搅动水流,每天水流刺激时间至少为5小时。
本发明根据胭脂鱼的生物学特征和生活习性,以及胭脂鱼亲鱼性腺发育规律,从胭脂鱼的产后亲鱼培育、放养密度、饵料投喂、水质调节、产前培育和产前促熟等环节采取多种措施,提高了胭脂鱼亲鱼培育池塘的利用率,胭脂鱼亲鱼的成熟率和催产率也得到了大幅提高。经大量试验,可以增加胭脂鱼亲鱼培育池塘利用率20—30%,胭脂鱼亲鱼催产率从不到40%提高到80—90%。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胭脂鱼培育与促熟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产后培育:刚进行完人工催产的胭脂鱼亲鱼一般体质较弱、部分亲鱼体表还可能因人工挤卵而受伤,应根据受伤情况注射2—3次消炎药物(按0.5万单位/kg注射青霉素钠溶液),并在水质清新的池塘内微流水暂养10—15天。暂养期间投喂少量新鲜鲜活饵料水蚯蚓,以利于产后亲鱼恢复体力;暂养期间投喂少量水蚯蚓的投喂量视亲鱼恢复情况而定,每次投喂量不超过亲鱼体重的3%,吃完后才进行下一次投喂;
2、待亲鱼恢复体力后放回培育池放养:放养密度以每667m2250kg,既不影响胭脂鱼亲鱼的性腺发育,又可提高池塘的利用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未经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4983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