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光斑可调的室内投影式照明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47405.5 | 申请日: | 2013-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864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01 |
发明(设计)人: | 刘立莉;杨华;卢鹏志;薛斌;孔庆峰;王兵;李璟;王军喜;李晋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21S2/00 | 分类号: | F21S2/00;F21V7/04;F21V14/04;F21V14/02;F21V29/0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宋焰琴 |
地址: | 10008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光斑 可调 室内 投影 照明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半导体照明应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斑可调的室内投影式照明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产品技术的发展和市场化的深入,照明、装饰、投影灯等产品日渐成熟,并且已深入了我们的生活、教育、商务及家庭娱乐等诸多领域。
目前,LED照明、装饰、投影、显示设备等应用产品已得到广泛应用且技术日趋成熟,但人们对产品功能集成化的期待永无止境,人们希望得到更灵活、小型化、多功能的照明装饰产品。
照明的两个基本作用,一是协助识别物体,二是渲染环境气氛。良好的照明不但要符合视觉的生理要求,也要能够符合各种场景下的装饰需求。也就是说,除了基本的照明功能之外,还要注重照明的品质。为了提供一个舒适的照明环境,照明产品需要具备灵活可调控的能力,以满足不同场合的光环境要求。其中,可调节方式包括:照度的大小、照射的范围、光源的色温度、发光颜色等。但目前LED照明和装饰产品依然存着设备灵活性差,无法根据具体环境要求改变照射范围或照明光斑形状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光斑可调的室内投影式照明系统。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光斑可调的室内投影式照明系统,其包括:
多路投影系统,用于提供室内投影式照明系统的投射光线;
控制系统,用于控制各个系统之间的互联通信;
反射系统,用于将投影系统发出的投射光线转换成特定范围内的照明光线。
本发明提出的上述方案中通过设置多组投影光路和多个反射面来放大光斑并能够调整光斑形状;另外,在投影系统中的增加了散热部件,可更大程度的降低系统热量。本发明既节省了传统照明设备中灯具透镜和反射器所占用的空间,又为提供了更大的照明灵活性,可满足不同环境和场合下的照明需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中光斑可调的室内投影式照明系统单一光路的光路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光斑可调的室内投影式照明系统中多路光路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本发明提出的光斑可调的室内投影式照明系统可以灵活调节照明范围和光斑形状其利用投影原理将基础光线投影至多个室内反射系统,经反射后的光线用于室内普通照明或特殊照明。该照明系统能够为室内照明环境提供更大的灵活性。本发明在投影系统中的增加了散热部件,可更大程度的降低系统热量。
本发明提出的光斑可调的室内投影式照明系统包括:投影系统、散热系统、控制系统、多个室内反射系统。
图1示出了本发明中光斑可调的室内投影式照明系统的单一光路示意图,指的是即多路投影式照明系统中的其中一个光路。如图1所示,该投影式照明系统包括:投影系统1.11、反射系统1.3、散热系统和控制系统(图中未示出)。
所述投影系统1.11包括LED光源1.1和光学系统1.2。
所述LED光源1.1,用于为照明系统提供基础光线。包括:LED芯片1.8、封装基板1.5、反射器1.6、光源散热器1.7。所述封装基板1.5用于安装所述反射器1.6、散热部件1.7和LED芯片1.8。
所述LED光源高强度1.1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发单色光的LED芯片1.8,或是一个或多个不同颜色的LED芯片1.8。所述LED高强度光源1.1,可以对其各个单独的发光区域分别进行调光,以形成图案、颜色等光学特性的变化。所述光源1.1中的LED芯片1.8的封装形式可以为独立封装或是集成封装,所用封装材料为环氧树脂或硅树脂。所述LED芯片1.8可以用银胶固定于芯片基板上,其中银胶的配比可以为银粉占75-80%、树脂占10-15%、添加剂占5-10%。所述LED芯片1.8还可以通过共晶焊的方式固定于基板或电路板上。
所述LED光源1.1包括配光元件,目前的LED器件或芯片的出射光束扩散角大,不利于收集和传输。因此为了提高光束质量从而提高出光亮度和均匀性,需要通过具有特殊曲面设计的反射器1.6将光源光束角限制在一个小角度以内,如15度、30度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4740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