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触控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310443494.6 | 申请日: | 2013-09-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166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15 |
| 发明(设计)人: | 廖金阅;刘家麟;张炜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业鑫科技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F3/045 | 分类号: | G06F3/045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鼎言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11 | 代理人: | 徐丽昕 |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竹县***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触控装置,尤其是一种触控式液晶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随着人机交互界面的发展,触控装置,尤其是触控式显示面板现在越来越流行。为实现触控装置的轻、薄化,现很流行将触控功能整合至液晶显示面板中或有机电致发光面板中。然而,在面板解析度越来越高的背景下,触控电极将变得越来越难驱动,影响触控装置的触控灵敏度。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触控装置。该触控装置包括第一导电层与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一导电层与第二导电层相互绝缘而构成电容式的触摸感测结构。所述触控装置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导电层电连接的降阻层,所述降组层与所述第一导电层电性连接所形成的等效电阻小于所述第一导电层之电阻。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所提供的触控装置通过降阻层与第一导电层电性连接的结构使得所述触控装置比单纯的使用触控感测电极更加容易驱动,以此来加快所述触控装置的响应速度以及触控灵敏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所提供的触控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触控装置第一实施方式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的阵列基板中触控传送电极上金属层分布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所示的阵列基板中触控传送电极上金属层分布的又一实施方式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触控装置第二实施方式的剖面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触控装置第三实施方式的剖面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所提供的触控装置1000包括显示面板1、触控感测结构2以及降阻层3。
具体而言,所述显示面板1包括第一基板11、第二基板12以及液晶层13。所述第一基板11与所述第二基板12相对设置。所述液晶层13夹于所述第一基板11与第二基板12之间。其中,所述第一基板11包括第一基底1101、栅极驱动线1102以及源极驱动线1103。所述栅极驱动线1102与源极驱动线1103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底1101上,且相互交错并绝缘设置。所述显示面板1还包括多个透光的用于显示图像的像素单元1104以及位于相邻的两个像素单元1104之间的非透光区A。所述像素单元1104位于所述栅极驱动线1102与源极驱动线1103的相交处。所述第二基板12包括第二基底1201。
所述触控感测结构2包括第一导电层21以及第二导电层22。所述第一导电层21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底1101上,且位于所述栅极驱动线1102与源极驱动线1103靠近所述液晶层13的一侧。所述第二导电层22设置于所述第二基底1201上,且位于所述第二基底1201远离所述液晶层13的一侧。所述第二导电层22与第一导电层21相互绝缘而作为触控电极构成电容式的触摸感测结构,当一手指触摸到所述触控装置1000上时,该手指影响所述第二导电层22与第一导电层21之间的电容,并藉此侦测触摸的位置。所述第一导电层21包括多个触控感测电极211,所述第二导电层22包括多个触控感测电极221。
所述降阻层3直接覆盖于所述第一导电层21上,并与所述第一导电层21电性连接。所述降阻层3包括多个与所述触控感测电极211相对应的降阻单元31。所述降阻单元31对应分布于所述非透光区A。在垂直于所述第一基板11的方向上,所述降阻单元31的位置正对所述栅极驱动线1102。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不影响该显示面板1的开口率。
请参阅图2,图2是本发明触控装置1000第一实施方式的剖面示意图(其中所述剖面可以是包括阶梯状剖面)。所述第一基板11还包括薄膜晶体管1105、钝化层1106以及像素电极1107。所述薄膜晶体管1105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底1101上。所述钝化层1106覆盖该薄膜晶体管1105。所述第一导电层21与该薄膜晶体管1105绝缘设置。所述像素电极1107与该第一导电层21绝缘设置。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基板12包括黑矩阵1202与彩色滤光层1203,所述黑矩阵1202与彩色滤光层1203共同构成所述触控装置1000的彩色滤光片。其中,所述彩色滤光层1203可以包括间隔的红色滤光单元R、绿色滤光单元G及蓝色滤光单元B。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业鑫科技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业鑫科技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4349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