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封堆式固化城市垃圾及医疗垃圾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41472.6 | 申请日: | 2013-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829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01 |
发明(设计)人: | 莫测先;莫凯冬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04B28/04 | 分类号: | C04B28/04;C04B28/08;C04B18/30 |
代理公司: | 柳州市荣久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5113 | 代理人: | 韦微 |
地址: | 545006 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封堆式 固化 城市 垃圾 医疗 垃圾处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城市垃圾固体废弃物(城市垃圾、医疗垃圾)有害处理及再利用的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封堆式固化城市垃圾及医疗垃圾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由于现在城市垃圾及医疗垃圾处理均采用填埋和焚烧处理技术,无法有效解决其产生的重金属、二恶英、呋喃等有毒物质对环境的二次污染,特别是垃圾填埋场垃圾渗滤液中有毒物质对地下水及土壤造成污染,其次是垃圾填埋占地面积大,浪费土地资源。目前城市垃圾及医疗垃圾处理对环境的二次污染问题尚待解决。
现有公开的专利文献中,有采用固化技术进行垃圾处理,其是先将垃圾进行粉碎,然后再采用凝结材料对其进行固化处理,采用的凝结材料组份多种多样。由于该处理技术仅是采用一次固化处理,不能将垃圾中的有毒物质完全固化其中,还会有部分有毒物质渗透出来,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故亟待研发一种能将垃圾中的有毒物质完全固封,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的垃圾处理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工艺简单,能有效抑制垃圾中有毒物质渗出的封堆式固化城市垃圾及医疗垃圾处理方法,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垃圾中有毒物质渗出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的问题。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封堆式固化城市垃圾及医疗垃圾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对垃圾进行筛分破碎处理,
b.处理后垃圾物料按配比加入凝结固化剂,充分搅拌成胶凝状基料,所述的凝结固化剂由水泥、水混合组成,其组份的重量百分比为:
水泥: 35~45%
水: 55~65%
凝结固化剂与垃圾物料的重量比为1:2~3;
c.同时成型具有开口的封堆混凝土空心容体,混凝土空心容体壁厚≥25mm,脱芯模不脱外模;
d.将胶凝状基料注入带外模的封堆混凝土空心容体内,再用封堆混凝土物料封口二次成型后,封口厚度≥25mm,带外模静停自然养护6~8小时后脱外模,自然养护21~28天即得。
所述的步骤a中,将垃圾筛分破碎处理成最大尺寸小于5mm的颗粒或片状。
所述的封堆混凝土强度等级≥C20。
所述的水泥为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或复合硅酸盐水泥。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提供的封堆式固化城市垃圾及医疗垃圾处理方法,工艺简单,有较好收效,能将垃圾中重金属、二恶英、呋喃等有毒物质完全固封,可有效抑制垃圾有毒物质渗出,解决了现采用填埋和焚烧垃圾处理造成对环境的二次污染问题。
2、本发明处理方法最终得到的封固体成品可堆码存放,占地面积小,节约土地资源,而且可工厂化进行城市垃圾和医疗垃圾的处理,大大降低了垃圾处理成本。
3、本发明处理方法最终得到的封固体成品可作为普通建筑材料应用,如:用于地下排水工程,铺建二级以下公路和建一般场地基础、一般围墙以及挡土墙工程等,投入成本小,有较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之一种封堆式固化城市垃圾及医疗垃圾处理方法的技术特征作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一种封堆式固化城市垃圾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先将城市垃圾进行筛分处理,对颗粒(含片状)垃圾尺寸大于5mm进行破碎(含剪切加工)至最大尺寸小于5mm。
b.处理后垃圾物料与凝结固化剂混合,充分搅拌成胶凝状基料,该凝结固化剂由硅酸盐水泥和水混合组成,其组份的最佳重量百分比为:
硅酸盐水泥: 39%
水: 61%
凝结固化剂与垃圾物料的最佳重量比为1:2.5。
c.同时成型具有开口的封堆混凝土空心容体,混凝土空心容体壁厚25mm,脱芯模不脱外模,封堆混凝土强度等级C20。
d.将胶凝状基料注入同时成型强度等级为C20的封堆混凝土空心容体(带外模)内,再用C20封堆混凝土拌合料封口二次成型,封口厚度25mm,带外模静停自然养护6小时后脱模,自然养护28天,即制成外包高强度混凝土层,内部已固结的城市垃圾封堆式固化体砌块。
实施例2:一种封堆式固化医疗垃圾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科技大学,未经广西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4147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调容式消弧线圈的自动控制方法
- 下一篇:一种隔热型防火电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