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侧入式背光模组在审
申请号: | 201310441023.1 | 申请日: | 2013-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562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25 |
发明(设计)人: | 蔡政谕 | 申请(专利权)人: | 展晶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荣创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S8/00 | 分类号: | F21S8/00;F21V19/00;F21V5/04;F21Y101/02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鼎言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11 | 代理人: | 叶小勤 |
地址: | 518109 广东省深圳市宝***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侧入式 背光 模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背光模组,特别涉及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通常的侧入式背光模组包括承载板、装设于承载板上的发光二极管、包覆发光二极管的封装层及设于承载板及发光二极管上方的透镜。封装层内均匀分布有荧光粉。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线激发封装层内的荧光粉后得到特定色温及颜色的预定光线,这些预定光线经透镜扩散后进行照明。然而,由于发光二极管具有中部光强大、周缘光强小的发光特性,因此,封装层内部的各处荧光粉激发不一致,如此,导致进入承载板各处的预定光线的亮度不一致而导致背光模组各处明暗不均及色光圈的产生。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各处亮度均匀的侧入式背光模组。
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包括透镜及设置在所述透镜一端的发光二极管,所述透镜包括底面、自底面侧边向外凸伸的出光面及自所述底面端部凸伸且连接所述底面及出光面的入光面,所述底面的中部、沿长度方向设置有网点区域,所述出光面对应网点区域的上方形成有配光面,所述发光二极管设置在所述入光面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中设置在透镜一侧的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线经透镜底面的网点区域散射及出光面的配光面配光后,即可实现减弱透镜中部光强、增强透镜周缘光强,从而达到了消除暗区、均匀光线的作用。
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侧入式背光模组的仰视图。
图2是图1所示侧入式背光模组局部放大图。
图3是图1所示的侧入式背光模组的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侧入式背光模组的剖视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侧入式背光模组100包括一透镜10及设置在所述透镜10一端的发光二极管30。
请同时参阅图2及图3所述透镜10具有底面11、自底面11侧边向外凸伸的出光面13及自所述底面11端部凸伸且分别与所述底面11及出光面13连接的入光面15。所述发光二极管30安装于一入光面15上。所述底面11用于装设于承载板上并被承载板遮盖,从而用于固定侧入式背光模组100。
所述底面11为一长方形的平直表面。所述底面11的中部、沿长度方向设置有网点区域113,用于散射到达网点区域113处的光线。所述网点区域113由自底面中部、沿其长度方向凹陷的纵长凹槽1131及自凹槽1131顶面向外凸伸且形状规则的凸起1133或形状不规则的凸起1133组成,这些凸起1133的密度沿底面11的长度方向自靠近发光二极管30的一端向远离发光二极管30的一端逐渐增大,沿底面11的宽度方向上,同一直线上的密度相同。所述网点区域113的长度等于底面11的长度。所述网点区域113的宽度小于底面11的宽度。可以理解的,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网点区域113可由自底面11向内凹陷的多个形状规则的凹坑或形状不规则的凹坑组成。
所述出光面13为自底面11相对两侧边向上凸伸的、光滑的外凸弧形面,且所述出光面13的中部略微向内凹陷,而形成一配光面115。本实施例中,所述配光面115为纵截面呈V形的折射面。所述配光面115位于所述网点区域113的正上方中部。所述配光面115将所述出光面13分割成纵截面呈半圆形的二出光部133。
所述发光二极管30安装在入光面15中部并与入光面15正对。
所述侧入式背光模组100工作时,发光二极管30发出的光线自相应的入光面15入射至透镜10,然后依据斯涅尔定律(Snell’s Law),这部分光线在透镜10内部下端、沿透镜10的长度方向上进行全反射并进行混光,从而达到均匀光色的目的。当这部分光线到达网点区域113后,网点区域113的凸起1133对这些光线进行散射后,使这部分光线朝向出光面13出射。入射至透镜10的光线中,一部分光线穿过出光部133后均匀出射;另一部分光线射向配光面115,射向配光面115的光线中,一部分直接穿过配光面115出射,另一部分光线经配光面115折射向出光部133后自出光面13的出光部133出射,如此,达到消弱透镜10中部光强、增强周缘光强,以此来达到均匀光线强度、增大出光角度的目的。
可以理解的,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二相对的入光面15上均可设置发光二极管30,且根据光照强度的需求,发光二极管30的数量可相应改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展晶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荣创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展晶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荣创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4102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背光模块
- 下一篇:一种背光组件及所得的液晶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