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3×3耦合器的Sagnac环形管道安全监测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310438763.X | 申请日: | 2013-09-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8644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01 |
| 发明(设计)人: | 何存富;阮力;宋国荣;吴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工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F17D5/06 | 分类号: | F17D5/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魏聿珠 |
| 地址: | 10012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耦合器 sagnac 环形 管道 安全 监测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设计一种基于3×3耦合器的Sagnac光纤干涉仪传感器系统,属于光学传感器技术领域,其作用是把因外界扰动产生的声信号通过对光纤中传播的光信号进行调制,然后对被调制的光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从而对所监测范围内管道沿线有无偷盗油或有无人为等破坏性扰动行为进行监测,对扰动发生地点进行定位。该传感器系统可以用于输油气管道的长距离安全监测,实现有效的预警监控。
背景技术
当前,对于管道沿线是否发生偷盗油或其它人为因素等威胁安全生产运行的行为事件、行为发生地点的确定,多为人工巡查、质量平衡法、应力波法、声波法等传统方法,但这些方法效率低,误判和盲点多,不能及时对带来管道破坏的行为进行监控,因此给管道安全运行监测带来了很多不便。北京工业大学的何存富、杭利军等发明了一种用于实时管道泄漏检测的分布式光纤传感器系统,使用方便且可实时在线监测,但该系统能量损耗较大,且对管道泄漏前威胁管道安全运行的行为还缺乏有效的预警监控,可监测信号幅值低、频率高,限制了其监测实效、空间范围和精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了管道安全监测中外界实施的扰动所产生的振动信号无法准确、即时测量的缺点,以及扰动信号发生位置的在线实时定位,提出了一种用于实时管道安全监测的分布式光纤传感器系统。本发明中的监测系统提高了被监测信号的幅度及信噪比,可实现对低频扰动信号的监测,并提高了定位精度,可实现预警监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了如下技术方案。包括光源1、起偏器2、光隔离器3、2×1耦合器4、3×3耦合器5、第一保偏器61、第二保偏器62、传感光纤7、压电陶瓷相位偏置补偿器8以及信号采集装置9。光源1发出的激光通过起偏器2和光隔离器3,通过2×1耦合器4进入3×3耦合器5,分为三路光,其中两路形成不同光回路结构。光在回路中分别经过第一保偏器61,传感光纤7,第二保偏器62以及压电陶瓷相位偏置补偿器8,或压电陶瓷相位偏置补偿器8,第二保偏器62,传感光纤7以及第一保偏器61,形成正反两个方向的传播回路,并最终在3×3耦合器5中形成三个干涉光信号,其中两路干涉光信号直接由信号采集装置9接收,一路干涉光信号经由耦合器4后由信号采集装置9接收,然后对三路信号进行分析处理。传感光纤部分为单模光纤作为传感器,沿被监测管道铺设,与非传感部分串联形成环状结构。压电陶瓷相位偏置补偿器8为柱状压电陶瓷环,外表缠绕N圈的光纤,N为大于20的整数,光纤需用强力胶固定,使光纤与压电陶瓷环紧密成为一体。压电陶瓷相位偏置补偿器8内外表各引有一根导线,导线与相位补偿电路输出端口相连,根据信号处理结果为相位偏置补偿器8提供所需的电压和调制频率。
本发明采用了以上的技术方案,使监测系统可监测到的扰动信号频率大幅降低,信号的信噪比得到比较明显的改善,进而增加了管道安全监测系统的实时监控和有效监测范围,并提高了监测精度。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系统整体示意图;
图2压电陶瓷相位偏置补偿器8示意图;
图3扰动频率为100Hz的信号频率计算图;
图4扰动频率为70Hz的信号频率计算图;
图5考虑有白噪声的情况下,扰动频率为70Hz的信号频计算图;
图6扰动频率为100Hz,扰动位置5000m的定位结果;
图7扰动频率为70Hz,扰动位置5000m的定位结果;
图8考虑有白噪声的情况下,扰动频率为70Hz,扰动位置5000m的定位结果;
图中,1、光源,2、起偏器,3、隔离器,4、2×1耦合器,5、3×3耦合器,61、第一保偏器,62、第二保偏器,7、单模光纤,8、压电陶瓷相位偏置补偿器,9、信号采集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本发明方法的内容提供以下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工业大学,未经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3876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