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用电子后视镜无效
申请号: | 201310438762.5 | 申请日: | 2013-09-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914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0 |
发明(设计)人: | 陆敬仁 | 申请(专利权)人: | 陆敬仁 |
主分类号: | B60R1/00 | 分类号: | B60R1/00;B60R11/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011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用电 后视镜 | ||
所属技术领域
电子技术。
背景技术
在汽车使用量急剧增长的今天,行车安全头等重要。今见报端,由于驾驶员对汽车右侧、后部的视野存在死角引发的汽车伤人事故日益增多。
究其起因,大部分是由于在现今的汽车结构上存在着设计上的瑕疵:现今的汽车采用的是光学后视镜,需要驾驶员直视镜面以获取汽车左、右侧空间影像,因此只能安装于临近驾驶座的车体两侧。此位置位于汽车车体近中部,在此位置的光学后视镜只能映像从此位置到车尾的空间动静,车体左、右侧前端和车正前方的路况全交由驾驶员目测了。
由于前部车体有一定的高度,驾驶员座位位于车左侧,又由于光线一般是直线传播的,在这几个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在车前部右侧就会存着驾驶员的一个视野死角区,驾驶员会在某些行车状况下对这区域存在的物体无察觉,至于对车后部的空间影像,更是掌握不清了,多数此类的事故都这样造成的。
查遍有关资料,也无消除此类事故起因的设计方案被提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设计动机就是基于以上状况,为提高汽车运行的安全性而萌发的。
为消除驾驶员的视野死角,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以用导线相互连接的三个摄像头(电子后视镜的后视空间景象摄入部件)和对应的三面显示屏(电子后视镜的后视空间景象显示部件)作为后视镜系统替代现在普遍采用的光学后视镜,并将这三个摄像头分别安放于汽车左、右方的最前端和车后中部,显示摄像头信号的显示屏安放于驾驶员的前方,使驾驶员不用转动头部就能对汽车左侧、右侧(从车最前端到最尾端)及车后的空间尽收眼底,再加上用双眼就能看清车体前方空间,就使驾驶员对整个车体四周空间一览无遗,不存在视野死角,这就使装了本电子后视镜系统的汽车在设计上能有效地杜绝由于驾驶员视野死角引发的事故。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现今汽车上安装的光学后视镜后视空间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电子后视镜后视空间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电子后视镜显示屏示意图。
图中:1.汽车车体(俯视),2.驾驶员,3.左光学后视镜,4.右光学后视镜,5.前电子后视镜支架,6.前左电子后视镜,7.前右电子后视镜,8.后电子后视镜,9.前左电子后视镜显示屏,10.前右电子后视镜显示屏,11.后电子后视镜显示屏,12.显示屏总控制板。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本实施例的实施者应先依据本实施例提供的图1明了在现今汽车上采用的光学后视镜是如何造成驾驶员的视野死角的,图1中,驾驶员(2)表示驾驶座所在位置,位于汽车车体(1)的左边,左光学后视镜(3)和右光学后视镜(4)表示现今汽车上普遍使用的供驾驶员(2)观察他身后车边空间影像的后视部件及在汽车车体(1)上的安装位置,A1、A2表示此类后视镜的后视范围,B1、B2表示在现今汽车周边存在的驾驶员(2)的视野死角。
接着,按图2所示,配置本实施例影像摄入部件,先将长度合适的前电子后视镜支架(5)如图固定于汽车车体(1)的最前端,再装配出三个广角摄像头(也可市售),其中两个作为前左电子后视镜(6)和前右电子后视镜(7)按图示固定于前电子后视镜支架(5)的左、右两端,并调整好摄取角度(图中C1、C2表示该两摄像头的后视范围),第三个摄像头作为后电子后视镜(8)固定于汽车车体(1)后端中央(图中C4表示该摄像头的后视范围)。
最后,按图3所示,配置本实施例影像显示部件,按图装配出三面尺寸合适的液晶显示屏(也可市售)和显示屏控制板(12)。这三面显示屏作为前左电子后视镜显示屏(9),前右电子后视镜显示屏(10),后电子后视镜显示屏(11),用导线和相应的前左电子后视镜(6)、前右电子后视镜(7)、后电子后视镜(8)通过显示屏控制板(12)连通,并如图按实际方位装配成显示部件。
这样,连同驾驶员(2)直接用眼观察到的正前方(图2中以C3表示),在本实施例的配合下,驾驶员(2)能对汽车车体(1)四周的空间(图2中C1、C2、C3、C4所示区域)一目了然,不再存在视野死角。
至此,本实施例完成,接通电源便可如设计意图作实际使用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陆敬仁,未经陆敬仁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3876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联系人信息的处理方法、装置和系统
- 下一篇:快速拼装式桥墩防撞消能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