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不同温度条件下无机相变材料体积变化率测定装置及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37982.6 | 申请日: | 2013-09-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389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1 |
发明(设计)人: | 杨英姿;刘雨时;高小建;邓宏卫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F22/00 | 分类号: | G01F22/00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岳泉清 |
地址: | 150001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不同 温度 条件下 无机 相变 材料 体积 变化 测定 装置 及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无机相变材料性能参数测量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无机相变材料有固定的相变温度点,在相变温度条件下,其会从固态转变为固-液混合态,或者完全的液态,如此,它的体积必然发生变化,大量试验表明,其体积会膨胀。
无机相变材料具有储能和释放能量的性质,目前已逐渐应用到节能环保领域。固体无机相变材料需要盛装在具有一定机械强度的密封容器内,为了最大程度利用容器内部空间,需要装入合理体积的无机相变材料。因为无机相变材料相变后体积膨胀,如果装满容器,极可能造成容器胀裂,故要通过试验测量无机相变材料的体积变化率,然后通过计算装入容器内合理体积量的无机相变材料。显然,无机相变材料体积变化率参数的测定非常重要。
目前传统采用阿基米德原理测定无机相变材料体积变化率的装置都很粗糙,并且都是简单的由试管等器材临时拼凑搭接组合而成。因为要避免无机相变材料与水互溶,所以采用煤油作为排开的液体,传统的方法更没有考虑到煤油在温度条件变化下的体积变化,这势必造成测定结果出现很大误差。因此,目前测量无机相变材料体积变化率的装置不能准确测定不同温度条件下无机相变材料体积变化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目前测量无机相变材料体积变化率的装置不能准确测定不同温度条件下无机相变材料体积变化率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不同温度条件下无机相变材料体积变化率测定装置及其方法。
本发明的不同温度条件下无机相变材料体积变化率测定装置,
它包括电子称、吊架、连接管、容器、密封塞、精密刻度玻璃管、温度计、水浴槽、抽液泵和温控加热器;
吊架的顶端与电子称的称量端固定,容器与吊架固定连接,
在位于容器顶部的端口处设置密封塞使容器内密封,温度计通过密封塞插入容器内,精密刻度玻璃管的一端插入密封塞与容器内连通,精密刻度玻璃管的另一端与连接管的一端连通,连接管的另一端与带有隔绝空气开关的抽液泵的抽液口连通;
容器浸没在水浴槽盛装的水内,温控加热器的加热丝设置在水浴槽盛装的水内。
基于所述不同温度条件下无机相变材料体积变化率测定装置的测定方法,它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对精密刻度玻璃管与连通的容器的体积容量进行标定;
步骤二:打开密封塞,在容器内装入无机相变材料,所述无机相变材料的体积为容器体积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之间,盖紧密封塞;
取下与精密刻度玻璃管连接的连接管,通过精密刻度玻璃管向容器内注入V0ml的煤油,使煤油的凹液面在精密刻度玻璃管的中部,并将连接管重新与精密刻度玻璃管连接;同时读取电子称上的示数,换算单位,记录为M1g;
步骤三:打开抽液泵的隔绝空气开关,使连接管与空气相通,读出此时煤油在精密刻度玻璃管上的凹液面示数V1ml;
步骤四:关闭抽液泵的隔绝空气开关,打开温控加热器,使温控加热器的加热温度调节到需要测定的温度值,此时加热丝对水浴槽中的水加热,保持1-1.5小时,使容器内的无机相变材料的状态发生充分变化,且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在所述需要测定的温度值上时,打开抽液泵的隔绝空气开关,读取此时煤油在精密刻度玻璃管上的凹液面示数V2ml;
步骤五:关闭隔绝空气开关,按动抽液泵,抽取5-10ml的煤油,然后,关闭抽液泵,打开隔绝空气开关;待连接管内的煤油完全回流排空,精密刻度玻璃管内煤油的凹液面再次稳定时,读取煤油在精密刻度玻璃管上的凹液面示数V3ml;同时读取电子称上的示数,换算单位,记录为M2g;
步骤六:通过以上步骤的数据V0、V1、V2、V3、M1、M2和已知的室温时煤油的密度ρ,根据公式计算无机相变材料体积变化率值Ψ。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测定过程中,只需记录精度刻度玻璃管7的示数以及精密电子称1的示数,而且操作简便,测量所需时间短。提高了测定的效率。
(2)本发明的装置充分考虑了煤油在升温后的体积膨胀,且在测定过程中,通过关闭隔绝空气开关10-1,避免了煤油升温挥发。本发明的装置密封一体化,测定结果精度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3798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