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掺铝氧化锌透明导电薄膜的制备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310435149.8 | 申请日: | 2013-09-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261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2 |
| 发明(设计)人: | 屈飞;古宏伟;张腾;丁发柱;彭星煜;王洪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C23C14/35 | 分类号: | C23C14/35;C23C14/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迪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51 | 代理人: | 关玲 |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氧化锌 透明 导电 薄膜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TCO)具有较低的电导率,可见光区域高的透过率和红外区域高的反射率,使其在平板显示、触摸面板、太阳能电池窗口电极、仪表窗口、汽车、飞机等挡风玻璃、建筑节能玻璃等众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研究和应用最多的TCO薄膜是掺Sn氧化银(ITO)薄膜和掺铝氧化锌(AZO)薄膜,TCO薄膜电阻率为10-4Ω·cm,可见光区域透过率85%以上,已经广泛应用于平板显示、太阳能电池、触摸面板等领域。但由于In为稀散金属,地壳丰度很低,难以支持ITO薄膜的大规模应用,且ITO薄膜在氢等离子体环境中稳定性较差。与ITO薄膜相比,AZO薄膜具有原材料丰富、成本低、性能优异、沉积温度低以及在氢等离子体环境中稳定性较好等特点,逐步应用于平板显示、太阳能电池等领域。
目前制备AZO薄膜的方法主要有蒸发、磁控溅射(薄膜电阻率8.7×10-4,可见区透过率83%)、溶胶凝胶(薄膜电阻率3.3×10-3Ω·cm,可见区透过率90%)、脉冲激光沉积(薄膜电阻率4.7×10-4Ω·cm,可见光区透过率90%)等。磁控溅射方法具有设备成本低,工艺控制相对简单,且适宜工业化生产,是制备AZO透明导电薄膜的主要方法。溅射工艺使用的靶材主要有ZnO掺杂Al2O3的陶瓷靶材和AlZn合金靶或AL靶、Zn靶共溅射。目前溅射过程中需要通入少量氧气,氧气通入使金属靶材表面氧化中毒,工艺控制难度较大,因此氧气氛ZnO掺杂Al2O3的陶瓷靶磁控溅射工艺是制备AZO薄膜的主流方法。
氧气氛条件下,室温或低温沉积(150℃~200℃)AZO预制膜,随后真空条件下、高温(400℃~500℃)退火是目前磁控溅射制备AZO薄膜的主要工艺方法。制备的AZO薄膜可见光区透过率83%,电阻率8.7×10-4,在1500nm处红外反射率为10%,在2500nm处红外反射率高达60%,作为太阳电池透明电极和光学减反,层反射系数处于1.8%-2.0%之间。
AZO薄膜规模化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大尺寸薄膜制备时,薄膜性能均匀性,以及批次稳定性较差,同时薄膜制备在高温条件下完成,工艺能耗较高,工艺稳定性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AZO制备工艺成本高,工艺稳定性差的缺点,提供一种AZO透明导电薄膜的制备方法。本发明可用于太阳能电池、平板显示、触摸面板、节能玻璃等领域。
本发明在氩氢混合气氛、室温条件下,采用AZO陶瓷靶直流磁控溅射工艺制备AZO薄膜。
本发明制备方法的工艺步骤如下:
采用Al2O3掺杂量为2%的热压成型AZO陶瓷靶材为溅射靶材,靶材尺寸为Φ75×5mm,沉积气氛为氢气氛,Ar:H2=40:0.5~40:8SCCM,工作气压为0.08Pa~0.4Pa,溅射功率80W,靶基距160mm,制备AZO透明导电膜的具体步骤如下:
(1)将玻璃片用王水(VHCl:VHNO3=3:1)浸泡15min,用去离子水冲洗干净,再先后分别在丙酮和酒精中超声清洗5min,随后放入烘箱干燥待用;
(2)将上述清洗后的玻璃片装卡在磁控溅射设备的样品台上,安装AZO陶瓷靶材,调整靶基距至160mm;
(3)磁控溅射设备沉积室抽真空,并预抽氩气和氧气气路,待磁控溅射沉积室真空度优于8.5×10-4Pa时,同时通入氩气和氢气,通过气体流量计调节氩气流量为40SCCM,氢气流量为0.5~8SCCM,调节闸板阀,使工作气压为0.08Pa~0.4Pa;
(4)打开直流溅射电源,调节至溅射功率为180W,预溅射10min,然后打开样品挡板,沉积30min,沉积完成后,关闭样品挡板,关闭溅射电源,关闭气体,关闭真空系统。
在上述AZO薄膜制备方法中,所述步骤(2)中预抽气路是为避免腔室残余氧影响薄膜性能。所述玻璃片尺寸为100×100×1mm。所述的步骤(4)溅射得到的薄膜厚度为500nm,样品旋转速度为30r/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3514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