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压试验用一体化智能开关板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33651.5 | 申请日: | 2013-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876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01 |
发明(设计)人: | 赵鸿博;杨雪滨;马宁;李春泽;刘小倩;张洋;宇文静;姜淮;袁彤彤;程时;崔怡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电网公司;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检修分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1/36 | 分类号: | G01R1/36;G01R31/12;G01R31/40 |
代理公司: | 沈阳智龙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21115 | 代理人: | 宋铁军;周智博 |
地址: | 10003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压 试验 一体化 智能 开关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压试验用一体化智能开关板。
背景技术
电源作为一切试验仪器的供电设备,除了性能要满足仪器所需的要求外,其自身的保护措施也非常重要。对于交流耐压试验等接线繁琐,使用仪器部件多且危险性较高的试验,简便、安全并且可靠的电源,不仅能化繁为简,更能够在保证人身安全的同时,避免对试验仪器及设备的损伤。现高压试验中所使用的插座、插排,大多功能单一,且不具备完善的保护功能,缺乏对工作人员人身和设备安全的保护。现在高压试验中所使用的插座为传统的插座或者简单的单刀开关,只有简单的传输电能的功能,对于人员与设备无任何的保护功能,在当下以人为本的大环境下,显然是不合适的。尤其对于经常接触高电压的试验人员,设计一款具有多重保护装置安全可靠的开关板就显得十分的必要了。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高压试验用一体化智能开关板,其目的是解决以往的设备不具备完善的保护功能,缺乏对工作人员人身和设备安全的保护的问题。
技术方案: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高压试验用一体化智能开关板,其特征在于:该开关板包括刀闸、触电保安器、常开按钮、常闭按钮、交流接触器和过流继电器;刀闸连接至交流接触器,交流接触器一方面接至出线端,另一方面接至过流继电器;开按钮一方面接至刀闸与流接触器之间,另一方面与常闭按钮串联后接至过流继电器,过流继电器接至出线端。
在刀闸与交流接触器之间还接有指示灯。
过流继电器由线圈及另一个常闭按钮构成,线圈一方面通过交流接触器接至常开按钮与常闭按钮,另一方面接至出线端;另一个常闭按钮一方面接常闭按钮;另一方面通过交流接触器接至刀闸与交流接触器之间。
在该开关板得出线端处还设置有电压表。
优点及效果:本发明提供一种高压试验用一体化智能开关板,该开关板包括刀闸、触电保安器、常开按钮、常闭按钮、交流接触器和过流继电器;刀闸连接至交流接触器,交流接触器一方面接至出线端,另一方面接至过流继电器;开按钮一方面接至刀闸与流接触器之间,另一方面与常闭按钮串联后接至过流继电器,过流继电器接至出线端。
本发明具有人员发生触电时对人员的保护,也具有试验设备发生过电流时对设备的保护,这两个功能的实现是由加装的触电保安器和过流继电器实现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高压试验用一体化智能开关板,该开关板包括刀闸1、触电保安器2、常开按钮4、常闭按钮5、交流接触器6和过流继电器7;刀闸1连接至交流接触器6,交流接触器6一方面接至出线端,另一方面接至过流继电器7;开按钮4一方面接至刀闸1与流接触器6之间,另一方面与常闭按钮5串联后接至过流继电器7,过流继电器7接至出线端。
在刀闸1与交流接触器6之间还接有指示灯3。
过流继电器7由线圈及另一个常闭按钮构成,线圈一方面通过交流接触器6接至常开按钮4与常闭按钮5,另一方面接至出线端;另一个常闭按钮一方面接常闭按钮5。另一方面通过交流接触器6接至刀闸1与交流接触器6之间。
在该开关板得出线端处还设置有电压表8。
现在高压试验中所使用的插座为传统的插座或者简单的单刀开关,只有简单的传输电能的功能,对于人员与设备无任何的保护功能,在当下以人为本的大环境下,显然是不合适的。尤其对于经常接触高电压的试验人员,设计一款具有多重保护装置安全可靠的开关板就显得十分的必要了。高压试验用一体化智能开关板既具有人员发生触电时对人员的保护功能,也具有试验设备发生过电流时对设备的保护功能,这两个功能的实现是由加装的触电保安器和过流继电器实现的。
触电保安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电网公司;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检修分公司,未经国家电网公司;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检修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3365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