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输电导线断股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32985.0 | 申请日: | 2013-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1315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15 |
发明(设计)人: | 胡健;杨智勇;王忠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R31/02 | 分类号: | G01R31/02 |
代理公司: |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2 | 代理人: | 张火春 |
地址: | 430072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输电 导线 检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路设备领域,涉及到一种检测装置,尤其涉及到一种输电导线断股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电力行业的安全运行与否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也与民生息息相关。保证输电线路的稳定可靠运行更是各个电力行业部门一直以来的追求。我国输电线路通常为绞线结构,线路由于暴露在室外,风吹日晒,雨打雷击,狂风悬冰以及一些其他的因素,使得表层覆盖的导线容易产生断股现象。线路产生断股现象之后,由于截面变小,将导致剩余线股载流温升增大,温升增大将使得线股进一步软化,温升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将导致其他线股的断裂,在疲劳磨损以及温升的作用下,导线将会发生持续断股现象,这将会在传输过程中消耗更多电能,并且给输电线路正常运行带来很大的危险。
如今一般检测导线是否产生断股的方法主要为人工巡线及直升机巡线,其工作量大,工人于野外作业,比较辛苦,且存在盲区。直升机巡线费用较高,并且存在安全隐患,而且由于其检测速度较快,容易忽略导线细微破损。此外,专利号为CN201732077U的实用新型高压输电线路导线断股和损伤自动检测装置,提出了一种巡线机器人上搭载可见光云台摄像机的方法,可以获得破损的图像信息,但是由于巡线机器人巡检时云台摄像机的图像刷新速度不够快,无法在机器人运行时还能得到清晰的导线图像,必须停止巡检后通过云台摄像机变焦,对焦,捕捉图像之后才能获得导线是否存在断股。此种方法严重影响了巡线机器人的巡线效率。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安装在巡线机器人行走臂上,通过探尖来接触导线并感知导线表面波纹,并将探尖的位移通过传感器转化为电压信号,通过电压-时间图像加以分析,通过观测图像的频率和幅度是否一致来判断导线是否产生断股的装置。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输电导线断股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中空导向管、圆锥形探尖、弹簧、圆柱形探头、传感器和控制器;所述的中空导向管一端固定安装在所述的底座侧面上,所述的圆锥形探尖安装在所述的圆柱形探头一端,所述的圆柱形探头另一端内设置有中空孔径,所述的弹簧一端置于所述的圆柱形探头的中空孔径内,另一端置于所述的中空导向管内,所述的圆柱形探头通过所述的弹簧可伸缩地安装在所述的中空导向管另一端内,所述的传感器安装在所述的圆柱形探头内腔中;所述的传感器通过无线网络与所述的控制器进行连接通信;所述的底座固定安装在巡线机器人的行走臂上,所述的圆锥形探尖与需检查的输电导线接触,所述的巡线机器人通过设置在其行走臂上的V行轮可滑动地挂设在所述的导线上。
作为优选,所述的底座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所述的巡线机器人的行走臂上。
作为优选,所述的圆柱形探头一端设置有螺纹,所述的圆柱形探头通过所述的螺纹与所述的圆锥形探尖可拆卸地安装在一起。
作为优选,所述的圆柱形探头外圆柱面与所述的中空导向管内圆柱面贴合并可以在所述的中空导向管内沿所述的中空导向管轴线方向作往复运动。
作为优选,所述的圆锥形探尖的尖端与所述的导线的中心轴对齐,并沿所述的导线轴向运动。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1.可以通过对回传的信号图像的分析找出导线的每一部分的断股情况,避免了人工巡检以及巡线机器人可见光摄像头的疏忽;
2.巡线机器人可以以高速巡检,仍然可以得到导线断股的细节情况,克服了可见光摄像头必须停止机器人扫描导线细节的缺陷;
3.装置简单可靠,成本低廉,检测精确,作为巡线机器人的附加装置,不会干扰巡线机器人的正常运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安装于巡线机器人上巡检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安装于巡线机器人上巡检俯视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圆锥形探尖与导线接触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导线绞线中的一根发生断股后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装置在检测导线断股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大学,未经武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3298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