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层悬挑转换空间框架结构施工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310432222.6 | 申请日: | 2013-09-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26928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2-22 |
| 发明(设计)人: | 张政;万利民;苏亚武;王大迎;骆军;李金生;潘鹏飞;梁雄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4G21/00 | 分类号: | E04G21/00;E04G13/04 |
| 代理公司: | 上海唯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31229 | 代理人: | 曾耀先 |
| 地址: | 200135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高层 转换 空间 框架结构 施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高层建筑的施工方法,尤其是指一种高层悬挑转换空间框架结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建筑科技的不断发展,建筑师越来越注重建筑物的外观造型,通常采用高空、大跨度、超长的悬挑结构,实现建筑物宏伟、庄重的造型效果。
参见图1所示,在结构设计时,会在建筑的某些楼层采用大悬挑结构70,常规做法是采用钢骨混凝土斜撑支撑体系80使大悬挑结构70形成空间框架共同受力。如图2所示,因结构受力要求,在悬挑结构70的斜撑支撑体系80达到设计强度要求后,方可进行悬挑结构70上层结构的施工及拆除下层结构(至地下室底板部分)的模板支撑90,在进行悬挑部分楼层的施工时,每一层都需要另外支设模板支撑,严重影响工期和模板支撑的周转,造成施工成本的增加。
发明内容
有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层悬挑转换空间框架结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测量放线,确定支撑胎架的安装位置;
2)在上部主体结构的下方搭设普通支撑架,并在悬挑结构的位置安装支撑胎架;
3)浇筑第一层具有悬挑结构的主体结构的混凝土;
4)待第一层具有悬挑结构的主体结构的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后,拆除普通支撑架,浇筑其余具有悬挑结构的主体结构的混凝土;
5)待所有具有悬挑结构的主体结构施工完成,并且混凝土强度均达到设计强度后,拆除支撑胎架,继续浇筑其余上部主体结构的混凝土直至施工完毕。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在拆除普通支撑架,以及浇筑上部主体结构的每一层混凝土时,都对支撑胎架进行变形监控。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支撑胎架采用刚性回撑大钢管。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支撑胎架的底座采用膨胀螺栓与地面结构固定连接。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支撑胎架的顶端与上层主体结构的梁底之间采用工字钢焊接连接。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支撑胎架节间采用大六角螺栓进行连接。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相邻支撑胎架之间设有水平支撑进行连接。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支撑胎架拆除时,先将所述工字钢进行割除,再分节对所述支撑胎架进行拆除。
本发明的高层悬挑转换空间框架结构施工方法利用支撑胎架将大空间悬挑转换结构转换为非悬挑结构,优化了结构施工过程中的受力情况,节约了大量周转材料投入,减小了工期成本,并减少了施工间隙,节省工期。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建筑在某些楼层采用悬挑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现有的悬挑结构的模板支撑方法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高层悬挑转换空间框架结构施工方法的施工流程图。
图4是本发明的高层悬挑转换空间框架结构施工方法安装支撑胎架后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支撑胎架底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6是图4中支撑胎架顶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高层悬挑转换空间框架结构施工方法拆除普通支撑架后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配合参看图3所示,是本发明的高层悬挑转换空间框架结构施工方法的施工流程图,步骤如下:
S1测量放线,确定支撑胎架的安装位置;
1、利用PKPM结构分析软件对高层悬挑结构空间框架受力体系施工工况进行模拟,分析结构受力及变形情况;
2、清扫场地,根据施工模拟计算结果确定支撑胎架的位置,并使用全站仪精确放设;
3、根据支撑胎架的结构尺寸进行支座处的表面混凝土进行处理,保证支撑胎架的底座处的混凝土表面的平整度。
S2在上部主体结构的下方搭设普通支撑架,并在悬挑结构的位置安装支撑胎架;
配合参见图4所示,在建筑的上部主体结构的下方搭设普通支撑架20(图中所示为满堂式脚手架),并根据PKPM结构分析软件模拟的结果结合施工图纸确定支撑胎架10的尺寸及长度进行配管,在悬挑结构70的位置对支撑胎架10进行安装。支撑胎架10优选采用刚性回撑大钢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3222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