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PCB薄板无效
申请号: | 201310430917.0 | 申请日: | 2013-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175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15 |
发明(设计)人: | 梁文兵;咸立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惠州三华工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K1/00 | 分类号: | H05K1/00;H05K1/02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蒋剑明 |
地址: | 516006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pcb 薄板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印刷线路板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PCB薄板,特别是指PCB薄板的拼板结构设计。
背景技术
公知的,为了提高在印刷线路板上安装电子元器件的效率,完成制作的若干个印刷线路板子单元往往拼接成整体出货至客户端,印刷线路板子单元之间通过邮票孔或V-CUT槽连接。当客户端在印刷线路板子单元上安装相应的电子元器件后,再沿邮票孔或V-CUT槽将拼接形成的印刷线路板子单元分割开来,使印刷线路板子单元最终以独立的形式流通至消费者手中,而邮票孔或V-CUT槽的设计是为了便于通过手工掰断可快速使印刷线路板子单元分开。
作为现有技术,印刷线路板采用如下的拼板结构设计:线路板子单元依次通过邮票孔连接(线路板子单元只有两边通过邮票孔固定,其他边镂空),靠近拼板边缘的线路板子单元通过邮票孔与拼板边框连接。这种设计使得整个拼板大部分区域处于镂空状态,再加上线路板子单元只有两边固定,很容易致使线路板子单元在安装元器件时因硬度不足而出现变形以及定位困难。尤其针对PCB薄板(厚度在1.0mm以下),现有拼板结构设计产生的缺陷表现尤为明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在安装元器件时,更易定位的PCB薄板。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PCB薄板,包括若干线路板子单元、拼板外框以及位于外框内部且两端分别与外框连接的固定架,所述线路板子单元依次通过连接块连接,所述连接块与线路板子单元连接处分别设置有邮票孔,线路板子单元的其余边分别与固定架和/或拼板外框通过V-CUT槽或邮票孔连接,所述线路板子单元至少一边连接有V-CUT槽。
本发明公开的PCB薄板最主要的创新点在于:通过增加线路板子单元固定的边数以及增大拼板非镂空面积两种途径提高了PCB薄板的硬度,从而更便于定位。
本发明另一个主要创造点在于:考虑到邮票孔硬度高、但对精度要求严格及易过折的特点,V-CUT槽硬度低、但对精度要求低及折断面较整齐的特点,发明人将V-CUT槽及邮票孔搭配设计,提高PCB薄板中各线路板子单元分开的效率及品质。
为了提高分开线路板子单元的效率,作为改进技术方案,所述线路板子单元与拼板外框或固定架之间设有镂空槽。
具体的,所述邮票孔由多个依次排列的通孔组成。其中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通孔呈弧线排列,且通孔之间相切。
发明人经过长期研究发现,当V-CUT槽的残留厚度占线路板子单元总体厚度为1/4~1/3时,线路板子单元既容易手动折断,又不易出现线路板弯曲或翘起。
作为进一步改进技术方案,所述V-CUT槽的横截面为下底角等于45度的等腰梯形。
本发明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1)线路板子单元设计为四边固定,且通过拼板外框和固定架构成PCB薄板的支撑面,提高了PCB薄板的硬度,避免PCB薄板因变形而定位困难。
(2)本发明将V-CUT槽及邮票孔搭配设计,提高PCB薄板中各线路板子单元分开的效率及品质。
(3)镂空槽的设置提高了手动分开线路板子单元的效率。
(4)将组成邮票孔的通孔设置成弧线排列,增大了受力面积,使得分开线路板子单元施加的外力均匀的分布在弧形面,避免出现过折;而通孔之间相切设计,避免折不断或折断毛边的产生。
(5)将V-CUT槽的横截面为下底角等于45度的等腰梯形,使上窄下宽,既保证了V-CUT槽不会因为上端面过宽而易断裂,又使得当手工沿V-CUT槽掰开线路板子单元时,不费力,且由于受力均匀而折断面整齐。
(6)本发明提供的PCB薄板拼板结构的设计理念简单,易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PCB薄板结构示意图。
图2连接块结构示意图。
图3为V-CUT槽横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发明创造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惠州三华工业有限公司,未经惠州三华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3091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软件系统实现方法和软件系统
- 下一篇:音频设备复用输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