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中药外敷剂无效
申请号: | 201310429015.5 | 申请日: | 2013-09-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4648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8 |
发明(设计)人: | 闫宗敬 | 申请(专利权)人: | 闫宗敬 |
主分类号: | A61K36/899 | 分类号: | A61K36/899;A61P11/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76000 山东省临沂市兰***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治疗 小儿 支气管哮喘 中药 外敷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组合物,尤其涉及一种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中药外敷剂。
背景技术
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简称哮喘病,是儿科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之一。目前认为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持续的炎症性疾病,许多细胞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如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等,并伴有非特异性气道反应明显增高,以气道的高反应性(BHR)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多因性疾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反复可逆性的喘息和咳嗽发作,并伴有胸闷、呼吸困难,这些症状常是可逆的,但也可变重,偶致死亡。故对哮喘的防治应重视。目前西医尚无特殊疗法。本人经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发现,利用中药外敷剂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中药外敷剂。中医认为,小儿肺脏组织发育相对不够完善,加之脾常不足、肾常虚,致使脾脏、肺脏、肾脏功能失调,从而形成痰饮。当感受外邪时,伏痰留饮,痰随气升,气因痰阻,互相搏激,阻塞气道,以致呼多吸少,气息喘促,咽喉哮吼痰鸣。当发作时,痰随气动,气因痰阻,相互擦击,阻塞气道,导致形成哮喘。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该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中药外敷剂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制成:岩筋菜4-7份、野香茅7-9份、麻柳果7-11份、白克马叶4-6份、岩笋4—6份、海桐皮11—13份、枣树根5-7份、桂子11—13份、野鸡草12—14份、丁香枝6—10份、枸杞叶8-12份、木姜子油5—8份。
优选的:岩筋菜5.5份、野香茅8份、麻柳果9份、白克马叶5份、岩笋5份、海桐皮12份、枣树根6份、桂子12份、野鸡草13份、丁香枝8份、枸杞叶10份、木姜子油6.5份
制备方法:将上述中药取相应等份,研成细末,过120目筛,加入姜汁混合调匀,将药物压成直径10mm、厚5mm的圆形药饼备用。
方中:岩筋菜:散寒、平喘;野香茅:平喘止咳,消炎,祛风湿;麻柳果:散寒止咳;白克马叶:润肺,生津,止咳;岩笋:止咳平喘,活血祛瘀;海桐皮:祛风湿,通经络;枣树根:祛风,补脾;桂子:温中,益肾,散寒;野鸡草:温肾调气;丁香枝:理气散寒;枸杞叶:补虚益精;木姜子油:平喘、抗过敏,温暖脾肾。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收集2010年2月~2011年8月我院收治的64例患儿,其中男34例,女30例,患儿年龄在3岁~13岁,平均(8.57±1.95)岁;22例患儿家属有过敏史;诱发原因:26例为呼吸道感染,15例为冷空气吸入,5例为粉尘接触,5例为花粉和海鲜等,13例患儿无明显诱因。
2.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制定。
3.纳入标准:①符合哮喘中、西医诊断标准,且属于中医辨证分型中的冷哮,并伴有肾脾虚者;②病情严重程度分级属于轻、中度者;③年龄3~14周岁;④至少1个月以上未使用任何糖皮质激素和支气管扩张剂,处于缓解期。
3.治疗方法本组患儿外敷本发明所述的中药外敷剂:岩筋菜5.5g、野香茅8g、麻柳果9g、白克马叶5g、岩笋5g、海桐皮12g、枣树根6g、桂子12g、野鸡草13g、丁香枝8g、枸杞叶10g、木姜子油6.5g,将上述中药取相应等份,研成细末,过120目筛,加入姜汁混合调匀,将药物压成直径10mm、厚5mm的圆形药饼,贴敷于大椎、双侧肺俞穴位,每次贴敷3~4h,每3~5d贴敷1次,初伏开始,贴满三伏为1个疗程。
4.疗效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制定的“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痊愈:哮喘症状完全缓解,随访1年内未发作;显效:哮喘症状明显减轻,随访1年内发作次数减少;有效:哮喘症状部分减轻,随访1年内发作次数减少;无效:哮喘症状无改善或加重,随访1年内发作次数未减少。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5.治疗结果治疗后1年共完成随访55例。痊愈:25例,45.5%;显效:12例,21.8%;有效13例,23.6.%;无效:5例,9.1%;总有效率:90.1%。
6.不良反应:在治疗过程中,有5例出现贴敷处皮肤不同程度地泛红、瘙痒,取下药物后未作特殊处理,均在24~48h之内自行缓解。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闫宗敬,未经闫宗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2901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