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煤层气井自动加热回注水增产工艺有效
| 申请号: | 201310421979.5 | 申请日: | 2013-09-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702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25 |
| 发明(设计)人: | 谢学恒;王世华;马认琦;张亮;刘志伟;罗真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监督监理技术分公司 |
| 主分类号: | E21B43/24 | 分类号: | E21B43/24 |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鼎和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1 | 代理人: | 朱瑜 |
| 地址: | 100010 北京市东***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煤层 气井 自动 加热 注水 增产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专利属于煤层气井排水采气过程中的增产工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煤层气井自动加热回注水增产工艺。
背景技术
煤层气俗称瓦斯,是与煤伴生、共生的气体资源,主要成分是CH4。煤层气既是清洁燃料和化工原料,也是一种强温室气体,其温室效应是CO2的21倍,更是煤矿安全事故的“杀手”。开发利用煤层气资源,对于调整我国能源结构、形成煤层气新型能源产业、改善煤矿安全生产条件、减少瓦斯事故以及温室气体排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国煤层气单井产量仍较低,并且增产技术有限。关于煤层气热力增产技术,前人已有相关研究成果,中国专利公开号:CN1508387A,提供了“一种煤层气的热力开采方法”,提出以热吞吐方式向煤层气储层注入热能;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2536184A,提供了“一种火烧煤层开采煤层气的方法”。但是,热吞吐注热方式容易造成煤层大量出煤粉,影响排采生产,火烧煤层不易控制燃烧前缘且影响后期煤矿采煤,因此应用受限。
发明内容
本专利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煤层气井自动加热回注水增产工艺,该工艺可煤层气产量得到提高。
本专利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煤层气井自动加热回注水增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对采出液进行沉淀和过滤处理,沉淀和过滤处理进行一次或多次,除去95%以上的固体颗粒;
步骤B:处理后清液通过太阳能加热,使水温达到60~90℃;
步骤C:热水通过热水回注管路注入井筒,热水回注管路由油套环空伸入煤层以下,将原井筒液体温度升高20℃以上;
步骤D:将以上步骤循环进行。
本专利还可以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优选的,步骤A中,煤层气井采出液通过采出液管路与采出液流量及煤粉浓度指示计相连,受控制阀控制,进入采出液固体颗粒沉淀罐进行沉淀;
采出液固体颗粒沉淀罐沉淀处理后的液体,经安全球阀、止回阀,由水泵泵入采出液深度处理罐,采出液深度处理罐内部主要由金属纤维烧结毡组成,所需过滤压力通过控制水泵的泵压提供,处理后液体通过处理液流量及煤粉浓度指示计进行检测;
当处理液流量及煤粉浓度指示计所测煤粉浓度值与采出液流量及煤粉浓度指示计所测煤粉浓度值的比值小于或等于5%时,处理后清液经进冷水管路进入回注水加热罐;否则,处理后液体通过采出液再处理循环管路进入储水调理罐,再回泵入采出液固体颗粒沉淀罐沉淀处理,循环处理直至采出液煤粉浓度达标。
优选的,步骤B中,处理后的清液经进冷水管路进入回注水加热罐,通过加热下循环管路,冷水泵入太阳能平板集热器加热,热水通过加热上循环管路,经温控套管,接排气阀,回流至回注水加热罐中。
进一步优选的,加热过程还采用电辅助加热棒加热。
优选的,步骤C中,加热后热水由智能水阀流入热水回注管路,热水回注管路与流速及温度感应器相连,经密封卡箍头接入井口,经抽排系统所用改进扶正器,由油套环空伸入至煤层气储层以下。
本专利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本专利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后,通过注入热水方式向井筒液体注入热能,增加井筒液体中煤粉的布朗运动,从而增加煤粉在水中的分散度,利于降低煤粉浓度并将煤粉排出。此外,部分热能传递至近井地带的煤层气储层,可增加煤层气的自由能,从而增加煤层气解吸速率,同时,气体受热膨胀,可扩大渗流通道,改善储层渗透率,实现煤层气增产。本工艺流程精简,能够实现集中控制和管理,能对采出液进行沉淀和过滤的净化处理,且运用清洁能源太阳能进行加热,满足我国煤层气大规模高效、清洁开发的需要。通过自动加热回注水升高井筒液体温度后,能更有效地降低煤粉浓度并将煤粉排出,同时,可改善近井地带储层的渗透性,实现煤层气增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专利工艺所述的基本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监督监理技术分公司,未经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监督监理技术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2197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差压动作式的换气口
- 下一篇:一种制备纳米氧化锌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