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蛭捕捞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310421233.4 | 申请日: | 2013-09-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3091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1 |
| 发明(设计)人: | 童水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童水明 |
| 主分类号: | A01K77/00 | 分类号: | A01K77/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44000 江西省抚州***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蛭 捕捞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蛭捕捞方法,属于特种经济动物养殖领域。
背景技术
水蛭俗称蚂蝗,是环节动物门蛭纲动物的统称。水蛭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 具有破血、逐瘀、通经之功效,主要用于治疗清瘀、闭经、跌打损伤以及中风、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和肿瘤癌症。中药材使用的水蛭种类主要是宽体金线蛭。目前宽体金线蛭的人工养殖均已获得初步成功。虽然水蛭的人工养殖已经获得成功,但仍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仅水蛭捕捞这方面而言,目前水蛭的捕捞方式主要有地笼网捕捞、拖网捕捞、夜晚灯照捕捞以及竹筒、稻草诱捕这几种方式。实践表明:竹筒、稻草诱捕捕捞效果最差,没有实际意义;地笼网捕捞、拖网捕捞水蛭有一定的效果,但一次起捕率不高,不能在短时间内捕捉完养殖水体的大部分水蛭;夜晚灯照捕捞最费力费工,效率也不高。总之现有的捕捞办法均不能在短时间内捕捞完养殖水体的大部分水蛭,不能有效解决水蛭的捕捞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水蛭捕捞方法,避免了现有捕捞技术方式的上述弊端。为避免上述弊端,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1. 先调整水蛭养殖池水深,使水蛭养殖池的水位控制在0.3-0.5米;
2.清除水蛭养殖水域中的水草及各种漂浮杂物;
3. 在水蛭养殖水体中均匀泼洒一定溶度的耗氧微生物;
4. 在水蛭养殖水体的水面上覆盖一层黑色的塑料薄膜或者放置泡沫浮板;
5. 用小手抄网人工采集吸附在养殖水体的四周的池壁、覆盖的塑料薄膜或者泡沫浮板上的水蛭。
具体的技术方案如下:
(1)先调整水蛭养殖池水深,使水蛭养殖池的水位控制在0.3-0.5米。降低水位的目的是为了方便捕捞操作并减少在下一步中用到的耗氧微生物的用量即节省成本。
(2)清除水蛭养殖水域中的水草及各种漂浮杂物。做这步工作主要是为了避免使用耗氧微生物后水蛭爬到水草等杂物上面影响捕捞。
(3)在水蛭养殖水体中均匀泼洒一定溶度的耗氧微生物。这里所述的耗氧微生物是指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和陪酒酵母菌中的一种或者几种。所述的“在水蛭养殖水体中均匀泼洒一定溶度的耗氧微生物”是指根据所使用的耗氧微生物的有效活菌数来决定所需的耗氧微生物的用量,具体而言就是使耗氧微生物保持一立方米捕捞水体中耗氧微生物活菌数量不低于300亿个活菌。这里所述的三种耗氧微生物均属于环保无毒的生物制剂,已经广泛应用于污水治理,使用这三种生物制剂不会危害水蛭,也不会影响水蛭的成活和作为中药材的效果,更不会污染水蛭养殖水体环境。
(4)在水蛭养殖水体的水面上覆盖一层黑色的塑料薄膜或者放置泡沫浮板。放置黑色的塑料薄膜或者泡沫浮板是为了遮光并加速减少养殖水体中的氧气,加速水蛭往上爬出,方便水蛭吸附和捕捞。
(5)用小手抄网人工采集吸附在养殖水体的四周的池壁、覆盖的塑料薄膜或者泡沫浮板上的水蛭。泼洒耗氧微生物5小时后,水蛭就会大量积聚并吸附在养殖水体四周的池壁、覆盖的塑料薄膜或者泡沫浮板上面。使用本发明的具体效应时间主要与水蛭养殖池水体温度有关,水温高时见效快,温度低则见效慢。使用本发明时,一般要求水温不低于15度为好。
有益效果:和现有的水蛭捕捞技术相比,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捕捞水蛭,可以一次性捕捞完养殖水体中的大部分水蛭;减少劳动强度;降低捕捞成本;极大地提高了捕捞效率和养殖经济效益。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下述实施实例,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然而,实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应当也不会限制权利要求书中所详细描述的本发明。
实例1 在网围养殖水蛭的水池中进行水蛭捕捞。
在一面积500平方米的网围养殖水蛭的小水池中进行水蛭捕捞。该网围养殖模式的网围布置在离池岸1米的水中。先降低池水水深到0.5米,再将池中的水葫芦等水草和漂浮的各种杂物清除干净,接着将每克有效含量为200亿个活性枯草芽孢杆菌的固体制剂375克,兑水15千克后全池泼洒。接着在水蛭养殖水体的水面上覆盖一层黑色的塑料薄膜。5小时后水蛭就会大量上浮并吸附在水面的围网和塑料薄膜上面,此时用手抄网轻轻人工刮起水蛭即可。
实例2 在水泥池养殖水蛭的水池中进行水蛭捕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童水明,未经童水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2123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生物纤维素脆皮雪糕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激隙泄压软岩巷道支护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