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回收熔融高炉渣显热的方法及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21159.6 | 申请日: | 2013-09-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845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01 |
发明(设计)人: | 张维巍;李霞;赵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鞍钢集团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B5/00 | 分类号: | C21B5/00;C21B3/08;F27D17/00 |
代理公司: | 鞍山嘉讯科技专利事务所 21224 | 代理人: | 张群 |
地址: | 114000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回收 熔融 炉渣 方法 及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钢铁冶金节能减排、二次能源回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回收熔融高炉渣显热的方法及其装置。
背景技术
钢铁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钢铁工业快速发展,2012年粗钢产量达到7.2亿吨、其中高炉生铁(即长流程粗钢生产)产量接近6.59亿吨,随着钢铁产量的增长,钢铁工业产生固体废弃物的总量越来越多,在固体废弃物中,高炉渣又占了很大的比例。高炉渣的排放量随矿石品位和冶炼方法的不同而变化。一般来说,炉料品位达到60%~66%时,每炼成1吨生铁将产渣250~300公斤,按此计算,我国每年的高炉渣产量也在1.65~1.98亿吨左右。
同时钢铁工业的能源消耗又占到全国总能耗的10%~15%,目前主要的钢铁生产流程为长流程,即包括炼焦工序、烧结工序、高炉炼铁工序、转炉炼钢工序和轧钢工序,而高炉炼铁工序的资源与能量消耗都是最大的,又约占整个钢铁生产工序的77%左右。高炉渣的出炉温度一般在1400℃~1500℃,即1吨高炉渣所含有的热量相当于64kg标准煤,这样计算下来我国每年因高炉渣带走热量相当于1056~1267.2吨标准煤。
目前我国高炉渣显热利用率极低,而且大多数企业都采用水渣处理工艺,并且所谓的利用就是北方企业冬季用高炉冲渣水取暖,由于受到供热区域、流量等条件的限制,以及冲渣水含有大量碱性物质对泵及管道腐蚀等因素,渣热能利用率极低,而且春、夏、秋三个季节不能适应,大量热水、蒸汽影响生产。因此高炉渣的显热回收是十分重要的课题,迫切需要解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回收熔融高炉渣显热的方法及其装置,在不改变现有大部分高炉水冲渣工艺的前提下,通过对熔融渣沟的改造达到回收高炉渣的显热、能源再利用的目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回收熔融高炉渣显热的方法,其流程按顺序如下进行:1)将温度达1400~1500℃的高炉熔渣进入分段的底吹复合熔融渣沟,同时将1.5~2.0MPa的压缩空气以8~10米/秒的速度从底吹复合熔融渣沟底部吹入,在保证熔渣流动性的同时搅拌熔渣,实现底吹复合熔融渣沟顶部蓄热砌体的辐射热吸收,这时蓄热体被加热到1100~1250℃;2)是温度被降到700~800℃的熔渣通过连接单元进入旧有渣处理系统,对炉渣作后续处理;3)是当高炉停止出渣时,底吹复合熔融渣沟底部依旧吹入空气,在通过蓄热体的过程中空气被加热到800~900℃;4)将热空气除尘后引入余热发电锅炉用于发电,渣沟的冷却水通过换热器置换热量用于生产。
所述热空气除尘后还可作为热风炉的助燃空气被利用。
所述底吹复合熔融渣沟,其特征在于,包括水泥外渣沟、沟体支撑、沟体及沟盖,水泥外渣沟的底部设有沟体支撑,沟体支撑的上部设有耐火材料制成的沟体和沟盖,沟盖的内表面设有蓄热砌体,沟体与沟盖之间围成熔渣流道,沟体底部设有铜冷却壁,铜冷却壁内设冷却水管,铜冷却壁的底部设有底吹空气管,底吹空气管上设有喷吹管向上与熔渣流道相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方法不仅可以有效回收熔融高炉渣显热,并且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渣处理系统,通过高炉出铁场的局部改造实现既能高效回收热能又能提高热风炉助燃空气温度,还可用于余热发电,达到能源再利用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底吹复合熔融渣沟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流程之一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流程之二的示意图。
图中:1-水泥外渣沟 2-沟体支撑 3-沟体 4-沟盖 5-蓄热砌体 6-熔渣流道 7-铜冷却壁 8-冷却水管 9-底吹空气管 10-喷吹管 11-高炉 12-底吹复合熔融渣沟 13-连接单元 14-换热器 15-余热发电锅炉 16-除尘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鞍钢集团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鞍钢集团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2115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富硒SOD苹果的生产方法
- 下一篇:禽源大肠杆菌疫苗株(NN株)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