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LED投光灯无效
申请号: | 201310420099.6 | 申请日: | 2013-09-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710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25 |
发明(设计)人: | 孙建江;朱伯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燎原灯具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V14/00 | 分类号: | F21V14/00;F21V29/00;F21V31/00;F21Y101/02 |
代理公司: | 杭州丰禾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14 | 代理人: | 王晓峰 |
地址: | 315408 浙江省宁波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led 投光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投光灯。
背景技术
投光灯广泛的应用于演出场所以及户外照明亮化场所,现在一般用的LED投光灯基本上是选用1W功率LED,为了适合于大型场合投光照明,建筑物等照明,就需要选用3W甚至更高功率的LED,对于大功率的LED灯的散热问题就很重要。另外投光灯大都需要根据照明场地的现场情形来调整投光的角度,所以如何方便准确的对投光灯进行角度调整也很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LED投光灯,能够有效的对投光灯进行散热,同时能够方便准确的对投光灯进行角度调整。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LED投光灯,包括灯体、LED组件、透镜板、反光罩、驱动器、电器板、玻璃板以及面框,灯体内设置有散热板,散热板与灯体压铸成一体,所述LED组件设置在散热板上,透镜板设置在LED组件上,透镜板上设置有多个透镜,每个透镜对应一个LED组件上的LED灯珠,透镜板外缘设置反光罩,所述驱动器固定在电器板上,电器板固定在灯体内,玻璃板套在面框上,面框固定在灯体上,灯体上转动连接有投光支架,投光支架通过螺栓和外锯齿垫圈连接在灯体上,投光支架与灯体的连接部位处设置有刻度线。
所述的灯体与面框之间设置有密封圈。
所述的面框一端铰接在灯体上。
所述的灯体上设置有用于锁紧面框和灯体的扣攀。
所述玻璃板通过玻璃压板紧压固定在面框上。
所述灯体内设置有压线板。
本发明的投光灯在灯体内设置散热板,散热板直接紧贴在灯体的背面,LED组件设置在散热板上,LED组件发出的热量通过散热板,散热板直接通过灯体的背面散发出去,提高了散热的效果;同时投光支架通过螺栓和外锯齿垫圈连接在灯体上,投光支架与灯体的连接部位处设置有刻度线,当需要调整投光灯的角度时,确定好调整的角度,根据投光支架上的刻度线来转动投光支架,每转过刻度线对应的一个角度,外锯齿垫圈可以对投光支架进行锁紧,从而对投光灯随时定位,使得对投光灯进行角度调整方便准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一种LED投光灯,包括灯体34、LED组件20、透镜板17、反光罩9、驱动器11、电器板13、玻璃板4以及面框1,灯体34内设置有散热板19,散热板19与灯体34压铸成一体,所述LED组件20设置在散热板19上,透镜板17设置在LED组件20上,透镜板17上设置有多个透镜8,每个透镜8对应一个LED组件上的LED灯珠,透镜板17外缘设置反光罩9,所述驱动器11固定在电器板13上,电器板13固定在灯体34内,玻璃板4套在面框1上,面框1固定在灯体34上,灯体34上转动连接有投光支架33,投光支架33通过螺栓30和外锯齿垫圈32连接在灯体34上,投光支架33与灯体34的连接部位处设置有刻度线。当需要调整投光灯的角度时,确定好调整的角度,根据投光支架33上的刻度线来转动投光支架33,每转过刻度线对应的一个角度,外锯齿垫圈32可以对投光支架33进行锁紧,从而对投光灯随时定位,使得对投光灯进行角度调整方便准确。
LED组件20通过螺钉紧贴设置在散热板19上,透镜板17上的每一个透镜8对应一个LED组件上的LED灯珠,透镜板17通过螺钉16固定在LED组件20的铝基板上,LED组件20的铝基板上设置有塑料扣18,LED组件20的光线通过透镜8以及反光罩9从玻璃板4射出,透镜8以及反光罩9可对光线进行有效的调节达到照射的最佳效果,并起美观作用,玻璃板4通过8个玻璃压板5紧压固定在面框1上。灯体34与面框1之间设置有密封圈7,起到防水防灰。灯体34内设置有压线板25,用来压住灯体内的各种电线,使之不会发生混乱。
面框1一端铰接在灯体34上,这样可以在灯体34上打开面框1;合上面框1之后,通过扣攀26将面框1与灯体34锁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燎原灯具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宁波燎原灯具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2009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