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谐振变换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18308.3 | 申请日: | 2013-09-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57471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4-12 |
发明(设计)人: | 王胜东;潘灯海;张学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M3/28 | 分类号: | H02M3/28;H02M3/337;H02M1/1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博世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11274 | 代理人: | 申健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谐振 变换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谐振变换器。
背景技术
谐振变换器作为一种重要的功率变换设备,主要用于变换电功率的形态。例如:谐振变换器可将处于某一形态的DC电压(48V)转换成为另一形态的DC电压(400V)。
随着开关电源技术的不断研究和发展,高功率密度成为了未来谐振变换器的一种发展趋势。事实上,当输出功率增加时,输入输出纹波电流随之增大,导致滤波器增大,这并不利于实现高功率密度。现有技术提供了一种功率变换装置,如图1所示,该装置包括两路单管正激电路,两路单管正激电路的输入输出端分别交错并联。当现有技术功率变换装置工作在PWM(脉宽调制)控制模式下时,两路单管正激电路相互互补推挽工作;产生的两单路电流在波形上叠加相消,因此获得了较小的波纹电流。
然而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功率变换装置至少存在如下问题:现有技术功率变换装置工作在PWM控制模式下时,该装置中的开关管无法进行ZVS(零电压开关)或ZCS(零电流开关)状态工作。因此,现有技术功率变换装置处于硬开关工作状态,不能适用于高功率密度的应用场合。另外,现有技术功率变换装置由两路单管正激电路构成,因此该谐振变换器仅能进行单向功率变换工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谐振变换器,工作在软开关工作状态,能够适用于高功率密度的大功率升压场合;同时能够完成双向电功率的变换工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谐振变换器,所述谐振变换器包括至少两路电源变换电路,每路所述电源变换电路包括:变压器;与所述变压器的原边线圈串联连接的原边电路,所述原边电路中包括开关电路;以及与所述变压器的副边线圈串联连接的副边电路,所述副边电路中包括谐振电路;其中,多路所述电源变换电路的所述原边电路交错并联;
所述谐振变换器还包括:驱动控制电路,用于设置预定相移并驱动多路所述电源变换电路。
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原边电路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谐振变换器输入端的第一滤波电容;所述副边电路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谐振变换器输出端的第二滤波电容。
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每路所述电源变换电路的占空比在45%~50%之间。
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驱动控制电路设置的所述预定相移为90度。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开关电路包括推挽电路或全桥电路。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推挽电路中包括第一半导体开关以及第二半导体开关,所述第一半导体开关与变压器原边线圈中的第一绕线组串联连接,所述第二半导体开关与变压器原边线圈中的第二绕线组串联连接,所述第一半导体开关与所述第二半导体开关交替导通和断开,从而交替地向变压器原边线圈输入电压。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全桥式电路中包括第三半导体开关、第四半导体开关、第五半导体开关、第六半导体开关,所述第三半导体开关、所述第六半导体开关与变压器原边线圈串联连接,所述第四半导体开关、所述第五半导体开关与变压器原边线圈串联连接,所述第三半导体开关、所述第六半导体开关与所述第四半导体开关、所述第五半导体开关交替导通和断开,从而交替地向变压器原边线圈输入DC电压。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对所述原边电路中的半导体开关进行零电压开通控制。
结合第一方面或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谐振电路包括LC谐振电路。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谐振电路还包括:开关管整流电路。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谐振变换器,通过设置至少两路电源变换电路以及驱动控制电路,进一步的在电源变换电路中设置变压器、与变压器原边线圈串联的原边电路、与变压器副边线圈串联的副边电路,利用驱动控制电路设置预定相移并驱动电源变换电路来完成功率变换工作。由于谐振变换器工作于软开关工作模式,因此本发明实施例特别适用于高功率密度的大功率升压的场合。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1830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