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从泥鳅体内筛选的溶藻菌及利用其去除铜绿微囊藻的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310411120.6 申请日: 2013-09-11
公开(公告)号: CN103484403A 公开(公告)日: 2014-01-01
发明(设计)人: 张文艺;李仁霞;陈雪珍;冯国勇;陈晶 申请(专利权)人: 常州大学
主分类号: C12N1/20 分类号: C12N1/20;C02F3/34;C12R1/385
代理公司: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代理人: 楼高潮
地址: 213164 *** 国省代码: 江苏;3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泥鳅 体内 筛选 藻菌 利用 去除 铜绿 微囊藻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蓝藻处理的微生物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从食藻泥鳅体内筛选的溶藻菌去除铜绿微囊藻的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含N、P等元素的污水排放入自然水体,带来严重的水环境污染问题,在滇池、巢湖和太湖等重要水源区蓝藻水华年年爆发,同时藻细胞的生长死亡还会伴有藻毒素的释放,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及居民饮用水的安全。 

目前,蓝藻处理主要采用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物理法有机械打捞法、气浮法、稀释法等,短时间内可对小型水域起到比较好的除藻效果,但是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的投入,且治标不治本。化学法主要是通过向水体投加杀藻剂或絮凝剂,该方法见效快,但是药效结束后蓝藻依然会大肆生长,同时化学药剂的加入可能会对水生动植物造成伤害,还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有带来二次污染的潜在问题。常规的生物法主要是通过种植高等水生植物、放养滤食性鱼类、设置人工浮岛等方式进行生物控藻,生态无二次污染,取得了比较好的处理效果。但是水生动植物的生长受周期和季节的限制,且处理成本较高,如何寻找一种更为高效的生物控藻法意义重大。 

近年来,很多学者研究表明,水体中蓝藻的死亡与溶藻菌的存在有着重要联系。《中国农学通报》(2009)第25卷第20期267-271页报道了王海玉等从滇池水样中分离出1株红色细菌W-04,并将其与微囊藻毒素进行共培养,当菌藻体积比为10:100时,第8天使藻细胞残存数为0。专利号为201210276032.5的专利,张文艺等(即本发明人)从黄化藻液中筛选到的一株溶藻菌TL,在投菌量为菌藻体积比≥1:10,光循环(光照周期12 h:12 h)的条件下,96h时菌株对铜绿微囊藻去除效率可达到62.45%以上。虽然目前已有不少关于溶藻菌的研究报道,但一般都是从蓝藻频发的水体或底泥中筛选,菌种的来源较为单一。 

泥鳅作为一种食藻性鱼类,其胃中的食物团里含有大量硅藻、绿藻、蓝藻、棵藻、丝状藻等。专利号为201210266572.5的专利,张文艺等(即本发明人),将泥鳅养殖在一定浓度的奶牛场粪便发酵液中,利用泥鳅在缺氧环境,可食用与其共生的蓝藻、丝状藻等微生物的生活习性,不另外投加泥鳅饵料,即可对养殖池中的总磷的削减量为每亩7.2×104-1.15×105mg;对氨氮的削减量为每亩2.45×105-3.95×105mg,从而达到净化奶牛场粪便发酵液的目的。因此可以推断:食藻性鱼类的泥鳅内脏中可能含有可以溶解藻类的细菌。本发明以太湖流域的野生泥鳅作为溶藻细菌的分离源,经富集培养后筛选出能够降解铜绿微囊藻的菌株。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溶藻菌的菌种来源较为单一的问题,针对太湖优势藻种铜绿微囊藻而提供的一种从食藻泥鳅内脏及其组织液中筛选具有良好溶藻性能的菌株,并利用其降解铜绿微囊藻的方法。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从食藻泥鳅内脏及其组织液中分离筛选得到的溶藻菌LR5,经鉴定其为铜绿假单胞菌 Pseudomonas aeruginosa,并于2013年4月26日保藏于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CGMCC),登记入册编号为CGMCC No.7517。

利用上述溶藻效果最佳的菌株LR5降解铜绿微囊藻的方法,按照下述步骤进行: 

从菌株LR5的斜面培养基中挑取一环菌接入装有新鲜细菌液体培养基的锥形瓶中,在温度为28℃,转速为130 r/min的振荡培养箱中活化培养17 h至对数生长期,再按照1:2 - 1:20之间不同的菌藻体积比接种对数期的菌液至新鲜铜绿微囊藻液中,初始叶绿素a(Chla)浓度为53.33- 86.18 mg/m3,于温度26℃、光强2500 lux、五种不同光暗周期、四种不同菌液处理方式下于光照培养箱中静置培养,定时手动混匀藻菌液并观察藻菌液的生长情况,每天取样测定Chla 剩余含量,考察不同条件下LR5菌液对铜绿微囊藻的降解效果。

本发明所述的五种不同光暗周期分别为:①24h:0h;②0h:24h;③12h:12h;④6h:18h;⑤18h:6h。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大学,未经常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1112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